京师

()
清朱一新编写。清光绪十一年 (1885) 重修《顺天府志》,朱一新和缪荃孙为此合纂《京师志·坊巷》上下卷。以后朱一新又重新整理是书,以现书名出版单行本,分上下两卷刊行。书中把明清以来京城各坊巷胡同的变化记录下来,对各处的名称、位置、沿革等作了较全面、详细地介绍。作者并根据许多有关著述的记载,对一些问题作了考证,如“灵清宫” 条,作者就引录了 《明成祖实录》、《帝京景物略》、《明史·礼志》、《明史·方技传》、《春明梦余录》、《世庙识余录》、《燕都游览志》等多种史籍中的文字,将该宫的由来、沿革和明以来作为祭礼庙宇的情况一一开列,并说明灵济宫即灵清宫,因读音讹误而呼济为清。通过这些资料,可以人中看到该庙的兴衰: 从一个普通的小祠逐步演变为 “明代凡大朝会,百官习仪于此” 和 “灵济宫讲学,莫盛于癸丑甲寅间,是时大学士徐阶、礼部尚书欧阳德、兵部尚书聂豹、吏部侍郎程文德主会, 皆有气势, 乡绅可攀附得显官, 故学徒云集至千人” 的情景。是书中有不少这种考证,很有价值,为研究明清的来皇城的变化沿革集中了有用的史料。但是书有的材料引得过多,也不免有的地方显得芜杂。清末,刘承干又曾重订是书,共分10卷
()
明张爵编写。张爵,为嘉靖时人。他“见公署所载五城坊巷必录之,遇时俗相传京师胡同亦书元”,而采辑成篇,于嘉靖三十九年 (1560) 后刊行。书分五城: 正阳门内皇城两边为中城,崇文门内街东往北至城墙及东城外为东城,宣武门内街西往北至城墙及西城外为西城,正阳、崇文、宣武门外为南城,地安门往北至安定、德胜门内为北城加以介绍,对这五城的三十三坊的名称、方位以及各坊的胡同都作了记述,同时还附载了京师八景、古迹、山川、公署、学校、花囿、仓场、寺观、祠庙、坛墓、关梁的名称。是书记载简明、条理清晰,书前并附有总图一幅,查看起来十分方便。是书为了解明代京师情况提供了有益的资料,并可作为研究当时皇城规模、建置和用途的参考,从而想见当时帝王和京师百姓们绝然不同的生活。是书曾为朱彝尊编纂的 《日下旧闻考》所引用,光绪《顺天府志·世文志》也予以记述。今天北京旧城已经过了很大改造,发生了诸多变化,是书作为认识北京地理历史的作用,已很珍贵,但是书出版后,极少单行本流传。1962年,北京出版社出版此书。1983年,北京古籍出版社将是书与 《京师坊巷志稿》 合订再次行世
()

翰林置酒冬之严,庶羞罗列穷脆甘。

有餽奇味众莫觇,久秘不出须宾酣。

红炉炽炭发其钳,金钟一引连三四。

满坐诧美欢笑谈,肯复重顾蛏与蚶。

京都贵人梁肉厌,远致异物无微纤。

骈珍错怪百类兼,何久遗此不得参。

乃知物用有远{下缺}

()

疏柳飘零,暮鸦寒集,都门送客,斜阳影里。野色沈沈,翠微隐隐,遥指故乡云外。聚久交情厚,对西风、争忍分袂。饮散宾朋,画船去也,平芜千里。
因记。小轩无寐。观夜月凭阑,共论深契。绛帐清闲,杏坛优暇,当念宴游同醉。南北烟波远,愿无忘、音书频寄。未知名宦拘人,异日相逢何地。

()

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柳梢听得黄鹂语,此是春来第一声。

()

昨夜足拳三尺铁,长安马上髯如雪。忽闻人从长安来,披衣不待柴门开。

紫裘半醉别燕市,家君可有家书裁。吾知书中不得意,小凤霜折抟风翅。

客囊羞涩布袍单,红签逐套平安字。写时雁渡湘江水,到时水落芙蓉死。

便令历历道分明,往事蚤隔三千里。天长日短归不归,愁心乱逐孤篷飞。

()

我爱龙泉寺,寺僧颇疏野。

尽日坐井栏,有时卧松下。

一夕别山云,三年走车马。

愧杀岩下泉,朝夕自清泻。

()

万里黄金台上客,白云回首故山深。庭闱岁月催华发,包笠秋风折寸心。

百福起居申定省,三年音信问浮沉。不从客路看明月,身在青青桑梓阴。

()

讣告南天晚,趋奔朔雪寒。帝乡非故土,人物已新棺。

哭位颜如对,归丧魄亦安。师门诸子在,生死一心难。

()

晓日云冠缀綵珠,龙颜如玉映康衢。大官门外停天驷,群辟翱翔侍步趋。

()

黄流玉瓒荐馨香,九庙神灵降百祥。一部云韶导仙驾,归来朝贺坐明堂。

()

瑶肝玉肺渥洼驹,玄圃昆崙是坦途。暂蹶霜蹄未为失,三年奋迅碧云衢。

()

方州一士耻孤陋,老大挐舟辞楚乡。万里周流踪迹远,半生著述鬓毛苍。

侯门久客公车荐,驿路荣归祖席张。到日里闾争馈贺,儒冠稽古动辉光。

()

至公堂下鱼鳞屋,丽正门前蜗壳居。三百英雄来献赋,是中应有马相如。

()

人海茫茫万仞山,健夫争赴碧岩端。跻攀分寸不得上,始信文场蜀道难。

()

一念遗孤一怆然,心旌无日不悬悬。潞阳二月河冰解,定买吴侬燕尾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