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州南楼书事

鄂州南楼书事

译文

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注释

鄂(è)州:在今湖北省武汉、黄石一带。南楼:在武昌蛇山顶。

四顾:向四周望去。山光、水光:山色、水色。

凭栏:靠着栏杆。十里:形容水面辽阔。芰(jì):菱角。

并:合并在一起。一味凉:一片凉意。

鄂州南楼书事鉴赏

  《鄂州南楼书事》描述的情景是:武昌的夏天,热得可怕。那天晚上,诗人登上高高的南楼乘凉。他倚栏而望,明月已近中天,皎洁的清辉倾泻而下。四面的山光与水光相连相映,一片通明;方圆十数里、盛开着芰(菱)花、荷花,凉爽的夜风中,不断有淡淡的芳香扑面而来。习习清风,朗朗明月,谁也不能对它们管束驱遗,它们慷慨、殷勤地为南楼送来清清爽爽的夜凉,供游人称心快意地消受啊!

  欣赏这首小诗,读者很容易忘记自身的处境,仿佛自己也登上南楼来乘凉了。这样的感觉是这样来的。先从外界景象来看:四外山水落石出,十里芰荷,楼头清风,空中明月,远方近处,天上地下,以南楼为中心,构成一个高远、清空、富有立体感的艺术境界。再从自身感受来说:山光、水光、月光,是眼睛的视觉所感到的;芰花、荷花的香气,是鼻子的嗅觉所感到的;清风——夜凉,是皮肤的触觉以及耳朵的听觉听感到的;而“南楼一味凉”的“味”字,还隐含着口舌的味觉在起作用,好像在那里细细地美美地品尝一般。总之,读者的眼睛、鼻子、耳朵、口舌、皮肤种种器官司的视觉、嗅觉、听觉、味觉、触觉种种功能,统统被调动起来,集中起来,共同参与对这南楼夜景的感觉、领略、体验。此景此情,令人生出如临其境的感受,成了自然而然的事。这便是作品的艺术魅力,诗人的艺术追求了。

  黄庭坚一生,道路崎岖坎坷,由于遭受人陷害中伤,曾贬官司蜀中六年之久;召回才几个月,又被罢官司来武昌闲居。当夜纳凉南楼,眼见明月清风,无拘无束,各行其是,想到自己每欲有所作为,却是动辄得罪,怅恨之情,于是潜滋暗长。“清风明月无人管”,正是诗人这种心绪的自然流露。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朗读
()

猜你喜欢

勋名冠绝复全身,两晋如公竟几人。庙枕吴江非故迹,碑横岘首哭遗民。

空坛晓雾沉荒树,断壁秋风埽暗尘。老泪向人收不尽,愁边和雨湿衣巾。

()

清朝雅望称高年,台阁文章入浑然。青禁从容亲讲读,素书珍重问林泉。

花明别馆寻幽到,酒熟良朋取次延。寂寞山中旧游处,紫苔芜没种芝田。

()

越王台前江水深,越王台畔草森森。五湖明月青天上,照见鸱夷万古心。

()

芙蕖托藕根,藕折芙蕖萎。雄剑出土中,雌剑飞相随。

桐城有女姚,嫁事方家郎。贞心两松柏,信誓双鸳鸯。

方郎中路陨,女姚治其丧。明朝郎入土,何事妾不亡。

妾有十尺丝,玉质奄从化。一夜寒霰零,兰枯蕙亦谢。

煌煌双白璧,合瘗南山冈。宛宛两柔荑,为人挈三纲。

旌书下万乘,烈声腾九有。九原多杂臣,试问方家妇。

()

溪流浸茅宇,短檐挂犁锄。

柔桑交午阴,幽禽时相呼。

稚子跨犊眠,梦归候朝驩。

稼翁择其劳,暂往携陶壶。

老妻督少妇,择茧停辟纑。

轻雨日日零,群苗尽怀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