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

藉甚宣城郡,风流数贡毛。

霜林收鸭脚,春网荐琴高。

共理须良守,今年辍省曹。

平生割鸡手,聊试发硎刀。

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

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

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

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

译文

宣城郡多么负有盛名,第一风流要数进贡的紫毫笔。

秋霜下林中鸭脚形的银杏叶落满,春日里丝网将献出名唤琴高的鲤鱼。

共同治理政事须是贤良太守,今年你不再做京都的官吏。

古诗百科~平生材大用小一向以牛刀割鸡,这一次且再试一试你新磨的刀具。

我试着说一说宣城郡,请你暂且停杯细听。

黄昏中一弯明净的宛溪环绕楼阁,春日里部将簇拥着你宴饮在昭亭。

水稻茁壮,圩田的农家生活富裕,刑具闲卧法庭,你理政简易清明。

你将追踪风流太守谢朓欢歌妙舞,还不时吟诵王羲之用来换鹅的《道德经》。

注释

舅氏野夫:《山谷集》题下注“李莘”。李曾官屯田郎中、知宣州,其余未详。宣城:今属安徽。

藉甚:谓声名甚大。藉,同“籍”。

贡毛:指紫毫笔。霜林:一作“林霜”。鸭脚:木名,即银杏,以树叶似鸭脚而名。

荐:献。琴高:《搜神记》及刘向《列仙传》谓琴高为战国赵人,能鼓琴,为宋康王舍人,学修炼长生之术,游于冀州涿城之间。后入涿水中取龙子,与弟子期某日返。至时,高果乘赤鲤而出,留一月余,复入水去。此借指鲤鱼。

理,指治理政事。

辍(chuò):中止。省曹:谓京官。省,官署名,指京师官署,如尚书、中书、门下各官署皆设于禁中,因称省。曹,古时分职治事的官署或部门。

割鸡手:比喻大材小用,沉沦下僚。

发硎(xíng)刀:硎,磨刀石。

明宛水:为“宛水明”的倒文。宛水,指宛溪,源出安徽宣城县东南的峄山,东北流为九曲河,折而西,绕城东,叫宛溪。

骑(jì):一人一马曰骑,此指州太守部属。簇(cù):犹言“簇拥”,众人护卫或围着。昭亭:宣城北有昭亭山,昭亭当筑于山上。

(禾罢,bà)稏(yà):稻名。丰圩(xū)户:使圩户丰足。圩户,指佃种圩田的农户,江淮多洼地,田边筑堤防水,称圩田。

桁(héng)杨,加在犯人颈上或脚上的大型刑具。庭,诉讼案件的地方,犹今之法庭。

谢公:指谢朓(464-499年),南朝齐陈郡阳夏人,字玄晖,与谢灵运同族,称小谢。曾任宣城太守,世称谢宣城。善草隶,工五言诗,为“永明体”主要诗人,以山水诗最为著称。宣城北二里有谢公亭。此处借喻山谷舅氏李莘,谓其文采风流可比谢朓。

换鹅经:即指老子《道德经》。

参考资料:

1、黄宝华.黄庭坚诗词文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5-77

2、陈永正.黄庭坚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2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作于元丰八年(1085年),时黄庭坚舅父李莘知宣州,黄庭坚以此二诗相赠。

参考资料:

1、陈永正.黄庭坚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102

送舅氏野夫之宣城二首鉴赏

  第一首诗赞美了宣城物产的丰饶、景色的清嘉,并特别将土产的紫毫笔冠以“风流”的名号,暗指历代文人曾用此写下名诗佳篇,流传不朽。诗中又以调侃的口吻,说诗人舅氏往任太守,如以牛刀割鸡,一则叹其大材小用,一则赞其理政游刃有余。全诗多用借语、典故,显示其“无一字无来处”的特点。

  首联“试说宣城郡,停杯且细听”,写在酒宴上告别,谈到舅舅李公择要去的地方,诗人便来了劲,一古脑儿倒出宣城的情况,让人们停住酒杯听他按照预定的想法非正式地讲。此联是侧面总写,提起人们对宣城了解的兴趣。

  颔联“晚楼明宛水,春骑簇昭亭”,写了宣城的山水。春天来了,“山晚望晴空”的谢朓楼被清亮明静的宛溪河缠绕着,更显得高耸雄伟,多姿多彩。春光像跑马似的,跨越山山水水,簇拥围拢着敬亭山。敬亭山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晋文帝司马昭名讳,改称。南齐诗人谢眺《游敬亭山》诗有“兹山亘百里,合杳与云齐,隐沦既已托,灵异居然栖。”的描绘;唐代李白先后7次登临此地,且留有“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联的“明”与“簇”,皆活用看动词。

  颈联“罢稏丰圩户,桁杨卧讼庭”,写了宣城是一个天然的粮仓,是一个讲究法治的地方。前句意思是说,圩户的种田人家,家家户户五谷丰登。后句写犯了罪就要处治,处治是依法律程序,不能乱来。“桁杨卧讼庭”,是一种有序的审判。当时黄庭坚的舅舅正任淮南西路提点刑狱,故黄庭坚用依法律程序来说事。

  尾联“谢公歌舞处,时对换鹅经”,是写宣城民风淳朴,歌舞升平,讲求道德与教化。谢公谢眺,在宣城任太守时他“勤于郡治、劝民教士、关心农政”,给宣城人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被称为“谢宣城”。歌舞处,指谢朓楼,那里歌舞升平,人民生活安逸。这些楼台歌舞是一种教化,时时焕起人们的道德良心。此联意下,一个地方的治理应该像宣城那样和谐安定,稻熟年丰。

  第二首诗咏赞宣城山明水秀的佳丽风光,并以想象之笔写出舅父到任后受到民众拥戴、歌舞欢欣的景象,以及百姓富足、政事简易清明的情形。且以曾在此地做官的谢脁来比喻舅父的文采风流,还特别用王羲之故事点明其淡泊心境。全诗笔法简炼,内涵丰富,虽未全脱送人上任的陈套,但因诗中多写入当地名胜、人物,平易亲切。

  黄庭坚是北宋诗的大家,造诣很高,与苏轼齐名,并称苏黄。黄庭坚在文学艺术上是具有很高天才的,而又卓然自立,不肯随人后的。他作诗时,态度郑重,精心结撰。第一首,开头似叙事,接下来作描叙,中间两联对仗工整,活用名词、动词为形容词,讲究字眼的锤炼,他通过奇特的意象、新颖的比喻和使事用典,达到了停杯细听说宣城的目的,形成一种峭拔生新的艺术效果。这种以叙述为诗、以议论为诗、以理趣为诗的独特艺术手法显示出他独特的个性风貌。

黄庭坚

黄庭坚(1045.8.9-1105.5.24),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生前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著有《山谷词》,且黄庭坚书法亦能独树一格,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朗读
()

猜你喜欢

留客同倾北海樽,疾风吹霰落纷纷。虚轩夜气浮书润,迥野春声隔树闻。

密洒南楼清护月,横堆西岭白连云。呼童閒埽长松径,几片飞来乱鹤群。

()
 

百年登眺问谁宜,涧转林回石磴危。潮落空江秋笛起,云生虚室夜钟迟。

庙门雨黑愁山鬼,阶草霜黄集野麋。天地无情归浩劫,一樽聊复散襟期。

()

吕梁县水三十仞,于今汹涌乃安流。禹平水土通九州,当此徐兖间,罔水破山始行舟。

仲尼逢至人,其言载庄周。尔来二千年,高者乃夷衡者揫。

鱼虾龟鳖不可过,飞鸟临之回翔不能留。嗟尔东西南北之人,胡为此中游。

到京忘家,归家忘京,不知此险死生隔,其中为心喉。

痡人皆化为至夫,吁嗟乎孔庄之叹空悠悠。

()

君马黄,臣马骊,骖以骥马来何迟。骊马善折轴,骥马不失驰。

天闲卫龙驭,终不到瑶池。

()

东京扇廉耀,风流逮当涂。时子牧淮甸,解犊振清模。

介石似灭顶,千载不数夫。安知后代士,裂肤韫明珠。

邕邕杨夫子,抱琴宰东吴。盂水谓食洁,户儿言恤孤。

虞廷奏箾韶,凤凰翥宸都。谁能献丹青,清风拥前驱。

复愿写县壁,告彼新尹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