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牡丹

赏牡丹朗读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

譯文

庭前的芍藥妖娆豔麗卻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潔淨卻缺少情韻。

隻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色,到了開花的季節引得無數的人來欣賞,驚動了整個長安城。

注釋

妖:豔麗、妩媚。

格:骨格。牡丹别名“木芍藥”,芍藥為草本,又稱“沒骨牡丹”,故作者稱其“無格”。在這裡,無格指格調不高。

芙蕖:即蓮花。

國色:原意為一國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絕,豔麗高貴。

京城:指唐朝的京師長安,長安是唐代的首都、京城。

譯文

庭院中的芍藥花豔麗雖豔麗,但格調不高;池面上的荷花明淨倒是明淨,卻缺少熱情;

隻有牡丹花才是真正的國色,是最美的花,當它開花的時候,其盛況轟動了整個京城。

注釋

⑴牡丹:著名的觀賞植物。古無牡丹之名,統稱芍藥,後以木芍藥稱牡丹。一般謂牡丹之稱在唐以後,但在唐前,已見于記載。

⑵庭前芍藥:喻指宦官、權貴。芍藥:多年生草本植物,屬毛茛科,初夏開花,形狀與牡丹相似。妖無格:妖娆美麗,但缺乏标格。妖:豔麗、妩媚。格:骨格。無格指格調不高。鄭虔《胡本草》:“芍藥,一名沒骨花。”牡丹别名“木芍藥”,芍藥為草本,又稱“沒骨牡丹”,故作者稱其“無格”。

⑶芙蕖(qú):荷花的别名。《爾雅·釋草》:“荷,芙渠。其莖茄,其葉蕸,其本蔤,其華菡萏,其實蓮,其根藕,其中菂,菂中薏。”郭璞注:“(芙渠)别名芙蓉,江東呼荷。”

⑷國色:傾國之色。原意為一國中姿容最美的女子,此指牡丹花色卓絕,豔麗高貴。李濬《松窗雜錄》:“上頗好詩,因問脩己曰:‘今京邑傳唱牡丹花詩,誰為首出?’ 脩己對曰:‘臣嘗聞公卿間多吟賞中書舍人李正封詩曰:“天香夜染衣,國色朝酣酒。”’上聞之,嗟賞移時。”吳鋼、張天池《劉禹錫詩文選注》認為此為作者用來喻指革新人士。

⑸“花開”句:說明唐代觀賞牡丹風氣極盛。李肇《唐國史補》卷中:“京城貴遊尚牡丹,三十餘年矣。每春暮,車馬若狂,以不耽玩為恥。執金吾鋪官圍外,寺觀種以求利,一本有直數萬者。元和末,韓令始至長安,居第有之,遽命劚去,曰:‘吾豈效兒女子耶!’”白居易《買花》:“帝城春欲暮,喧喧車馬度。共道牡丹時,相随買花去。貴賤無常價,酬直看花數:灼灼百朵紅,戋戋五束素。上張幄幕庇,旁織巴籬護。水灑複泥封,移來色如故。家家習為俗,人人迷不悟。”京城:一般認為是指長安,但劉锬編的《詠花古詩欣賞》、鮑思陶等編的《中國名勝詩聯精鑒》以及謝明等編的《曆代詠物詩選讀》認為此詩中的京城是指洛陽。

參考資料:

1、顔邦逸 趙雪沛.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教材文學作品賞析:中國古典詩歌.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4:248

2、吳鋼 張天池.劉禹錫詩文選注.西安:三秦出版社,1987:27

3、陶敏 陶紅雨.劉禹錫全集編年校注.長沙:嶽麓書社,2003:444-445

4、

5、瞿蛻園.劉禹錫集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789

6、劉锬.詠花古詩欣賞.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2-3

7、鮑思陶 郇玉華.中國名勝詩聯精鑒.濟南:山東友誼書社,1992:588-589

8、謝明 劉光前.曆代詠物詩選讀.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