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子

清吴衡照撰,4卷。吴氏论词,重在文字与音律的关系上面,认为词的兴起,先有文字,然后宛转其声,以腔就辞;后来传播通久,音律确然,继起词人以辞就腔。由于古之作者皆善歌,故制辞度腔时对于字的平仄多少可以变化,只要与音律无碍即可。今则歌法失传,音律不明,故词家运辞,兢兢于尺寸不易之道。这种观点,颇有价值,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何以词调同而体不一的现象;同时,吴氏关于词先以腔就辞,后又以辞就腔的说法,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吴氏论词,较为推重姜白石、张玉田,与浙西词派观点较为接近。他很重视词的醇雅,强调学者于雅俗正变之理是不可不辨的。他又强调音律、字面、过结、写景诸方面。吴氏对北宋词亦较重视,对苏轼、张子野、柳永、秦观、周邦彦都能予以好评。其对苏辛词之比较,以为犹诗中黄山谷与苏轼的关系,这主要是着眼于苏词之“大”,认为苏轼之“大”,姜白石之“高”,都是不可学得的。所论重在“写景之工”和“抒情之妙”,对词的起结、过换、衬帖等填词技法比较注意,可资参考。作者评定宋代词家优劣、折衷古今观点异同,比较稳妥圆通。在校正词律、考订词韵方面,对万树《词律》也多所修正和补充。今有退补斋刊本,收入《词话丛编》中。
()

船动湖光滟滟秋,

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

遥被人知半日羞。

()

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

外湖莲子长参差,霁山青处鸥飞。水天溶漾画桡迟,人影鉴中移。

桃叶浅声双唱,杏红深色轻衣。小荷障面避斜晖,分得翠阴归。

()

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

晚来弄水船头湿,更脱红裙裹鸭儿。

()

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

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

()

秋江岸边莲子多,采莲女儿并船歌。

青房圆实齐戢戢,争前竞折漾微波。

试牵绿茎下寻藕,断处丝多刺伤手。

白练束腰袖半卷,不插玉钗妆梳浅。

船中未满度前洲,借问阿谁家住远。

归时共待暮潮上,自弄芙蓉还荡桨。

()

锦杯曾醉碧池春,回首风光入梦新。今日临池剥莲子,却思池上咏花人。

()

新收千百秋莲菂,剥尽红衣捣玉霜。

不假参同成气味,跳珠椀里绿荷香。

()

天将金阙真黄色,借与洞庭霜後橙。

松滋解作逡巡麴,压倒江南好事僧。

()

我取友兮得莲子,月白风清影横水。烟消露飞香愈茂,风标宜夜不宜昼。

薏青青,的白白,所思兮将焉歇,中坻阻跻不可越。

()

戢戢蜂儿出露房,未生翅股及锋芒。

丁宁莫遣他人剥,要染侬家十指香。

()

绿玉蜂房白玉峰,折来带露复含风。

玻璃盆面水浆底,醉嚼新莲一百蓬。

()

城中莲子买将归,未问尝新早与迟。

偶忆涌金门外晓,画船带露摘来时。

()

花头碎剪玉玲珑。学白莲开不学红。花意怯春闲帖水,人心逐絮乱随风。

()

霜冷汀洲云冷波,水中花撒小银杯。花似水仙人似玉,醉看明月不知回。

()

落尽红裳翠的生,甘泉金铸马蹄轻。中心有意君知否,半是湘妃泪点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