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略

水利志。明潘季驯撰。四卷,首一卷。季驯有《河防一览》已著录。此书成于万历七年(1579)前后,三万余字。卷首冠黄、淮二河图,于沿河府、州、县治所及湖、堰、堤、烟墩、历代治水工程均有说明。正文共收《奉明旨陈愚见议治两河经略以图永利疏》、 《勘估两河工程乞赐早请钱粮以便兴举疏》、 《河患已除流民复业乞恩豁租以广招徕疏》、 《议复营田兼摄州县以广招徕以利民生疏》、 《恭报水孽既除地方可保永安疏》等十二件档案资料。附《堤决白》一篇,力主塞决口、筑遥堤。明代黄、淮水患及治水过程,略载书中。包括动议、方案、计划、措施、施工全过程、所费人工钱财物帐目、验收、加固堤防、绿化大地等,颇具经济、科技史料价值。其中《遵奉明旨恭报续议工程以便查覈疏》, 《恭报两河工成仰慰圣衷疏》,不仅论及黄、淮根治办法,预测远景,且列具体措施,如强调在一定堤段、栽培一定数量和一定品种树木,至今犹可借鉴。与《河防一览》均系实用之作,不但补史志疏略,且可供来者考证。所冠图尤为珍贵。有《四库全书》本。
()
西土圣贤集 后汉沙门安世高译,明蕅益释智旭解
()
此经以法为名。无常无我寂灭三印为体。依止真善师友为宗。消灾证果为用。酪味为教相。法为名者。戒是能消之善法。灾是所消之恶法也。经虽止列五戒。义实无量。以沙弥比丘菩萨戒等。皆以五戒为根本故。十戒二百五十十重四十八轻等。皆是根本之眷属故。定共道共皆从木叉所引发故。摄善摄生皆即律仪所含具故。今大姓家子止存四戒神犹畏走。鬼妇及男子方秉五戒。鬼即远去。
()
全一卷。略称般若心经略疏。唐代法藏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三册。为般若心经之注疏。书中分教兴、藏摄、宗趣、释题等四门。卷首并附自序。本书之注疏本有题正记三卷(仲希)、连珠记二卷(师会)、探要钞二卷‘普寂)等。
()
佛典注疏。唐宗密撰。四卷。是唐佛陀多罗译《圆觉经》的注释书。据书首裴休序,宗密疏解《圆觉经》“凡大疏三卷、大钞十三卷、略疏两卷、小钞六卷、道场修证义十八卷,并行于世”。此书即是“略疏两卷”,因每卷又分为二,故实为四卷。疏分十门分别:一别起因缘、二藏乘分摄、三权实对辨、四分齐幽深、五所被机宜、六能诠体性、七宗趣通别、八修证阶差、九通释名题、十别解文义。在正释经文中又科为序、正说、流通三分。正宗分的十一问答又分为二,即初一问答“令信解真正成本起因”;后十问答“令依解修行随根证人”。疏后还附录《圭峰定慧禅师遥禀清凉国师书》一文。此书见载于宋《毗卢藏》、明《永乐南藏》、清《龙藏》等。《永乐南藏》作《大方广圆觉经略疏注》,《龙藏》作《圆觉经略疏》。
()
简称《华严略策》。佛教著述。唐澄观述。一卷。分四十二条概述“八十华严”的经名、流传和翻译情况,及各会、处、品的主要内容,并阐述华严宗的主要教义。每条均以四字为题,其下以问答形式展开。此书被认为是澄观《华严经疏》的节要之作。见载于日本《大正藏》。
()
全一卷。唐代不空译。今收于大正藏第十八册。略称大日经略念诵法、五支念诵要行法、五支念诵法。阐说三昧耶、不动尊、如来钩、普通真言、金刚甲胄等五印明。
()
佛典注疏。宋乾道元年(1165)师会述。二卷。是法藏撰《般若心经略疏》的注释书。全书不分目次,依法藏略疏的顺序对心经经义进行广释。书中大量引用法藏疏文并加以发挥。见载于明版诸藏。《般若心经释义》 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释义》。
()
凡十卷。隋代天台大师智顗(538~597)说,唐代湛然(711~782)整理。又称维摩略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八册。本书将智顗之维摩经文疏二十八卷删略成十卷,而二书并行于唐末五代。
()
二卷。唐代释智俨撰。此略疏首先以五门分别,即教典所出,藏摄分齐,所诠宗趣能诠教体、释经题目和分文解释。所释元魏菩提留支译《金刚般若经。科判甚细,足见作者心机。其科判以四疑为纲骨,以解行为次第。四疑是说明如何发生何佛之心,如何向往从佛之行,如何修佛意旨,如何克服杂念邪心。疏中以“住”指实相般若,以“行”指观照般若,以“降伏心”指文字般若。通晓其住、行所为,皆以唯识真如为体。藏摄分齐,叙述大般若经部帙。此略疏有一定新意,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对解经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常见版本是金陵刻经处本。
()
佛典注疏。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智圆撰。十卷。是唐湛然撰《维摩经略疏》的疏释之作。据作者自序称,有感于唐湛然撰《广疏记》与其所删削的《略疏》“文义回互”且多“谬说”,故“别为解释”。全书分释序和疏文两部分。释序包括“释题”、“释纲宗”、“明智者传业”等内容。疏文部分先标题目,次疏本文,亦分序、正说、流通三段。初品为序;中十一品“皆明佛国因果”,为正说;后两品“明佛法供养”为流通。卷一前半卷释序,后半卷至卷四中释“佛国品”;卷四中至卷五中释“方便品”;卷五中至卷七中释“弟子品”;卷七中至卷九中释“问疾品”、“菩萨品”;卷九中至末释“不思议品”、“观众生品”;卷十释“佛道品”、“不入二门品”、“香积品”、“菩萨行品”、“法供养品”、“嘱累品”。书中缺失释“阿閦品”一段。此书国内已失传,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一卷,赵宋慈贤译。说息灾增益敬爱降伏四种之护摩法。一讪底(此言息灾),当作圆炉,二补瑟置(此言增益,或言富贵。),炉如半月,或作八角,三页舍(此言敬爱),炉作四角,四阿尾左啰(此言降伏),炉作三角,炉中烧一切物而作供养,各有咒印,名为护摩,或翻火祭。
()

晓窗寒气峭。问小槽滴后,真珠多少。博山寿烟袅。

向百花,头上梅花开了。金樽频倒。甚坐閒、犹恨杯小。

记去年今日,大家同庆,太平佳兆。

堪笑。浮云世事,流水生涯,南柯梦觉。风光正好。欲退时,何似闻早。

把俗缘抛尽、逍遥林下,青松长伴难老。与鹤鸣、立个家风,作千年调。

()

父兄师友俱鸣世,培养都缘岁月深。忍得清贫忘宠辱,至今声誉蔼儒林。

()

谏纸空箱后,高牙拂断霓。

还符翠洲梦,来见石门题。

架竹生新径,诛茅得旧蹊。

阴崖走别洞,阳岭带回溪。

吟桂人非隐,逢花客自迷。

虚中存纳受,绝壁阻攀跻。

地远饶征戍,君来息鼓鼙。

吏闲眠麂鹿,民乐戏凫鷖。

胜事时相遇,芳樽手屡携。

清风与诗句,留与昔贤齐。

()

北首并州路,旌幢拥画轮。万兵严后从,百吏拜前尘。

汉相仪刑重,尧风气俗淳。政成期月报,四海望洪钧。

()

国节移全晋,阶符应列星。新开大幕府,俗号小朝廷。

风偃殊邻服,威加绝塞宁。归来烟阁上,肖象炳丹青。

()

喜过西都暂解鞍,樽前不惜醉酡颜。推襟道旧从容久,落笔成诗顷刻间。

塞外定知威令肃,幕中常得雅歌闲。相门出相归人望,琐闼难淹侍从班。

()

将军号令柳营传,缓带投壶自适然。一片笙歌闻四面,晋公旧事在龙泉。

()

晋阳襦裤歌来暮,洛宅衣冠动去思。若到参虚念嵩少,北园南望下楼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