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宁

赞宁(918—999)俗姓高,德清(今属浙江)人。后唐明宗天成中出家于杭州祥符寺。末帝清泰间,至天台山受戒。习南山律,时称为“律虎”。吴越钱氏诸王,对其颇加礼敬。一时士大夫,与其诗歌唱和不绝。赞宁诗文俊捷,时又称“文虎”。任两浙僧统,历数十年之久。赐号明义宗文。宋太平兴国三年,随吴越王

()

赞宁(918—999)俗姓高,德清(今属浙江)人。后唐明宗天成中出家于杭州祥符寺。末帝清泰间,至天台山受戒。习南山律,时称为“律虎”。吴越钱氏诸王,对其颇加礼敬。一时士大夫,与其诗歌唱和不绝。赞宁诗文俊捷,时又称“文虎”。任两浙僧统,历数十年之久。赐号明义宗文。宋太平兴国三年,随吴越王钱俶入宋,太宗召对,赐紫方袍,改号通惠大师。七年,奉诏撰《宋高僧传》。旋归杭州。至端拱元年撰成三○卷奏进,受褒谕。征至汴京,住持天寿寺,署左街讲经首座。至道元年,知西京教门事。宋真宗咸平元年,充右街僧录。四年,卒,年八十三。《宋高僧传》是继梁慧皎《高僧传》、唐道宣《续高僧传》而著,故又称《高僧传三集》。全书分为十篇,记载唐高宗以后至宋初三百年间僧人事迹,凡正传五百三十二人,附传一百二十五人,为中国佛教史上之重要著作。又著《大宋僧史略》三卷,记佛家事物之源起。以上二书皆收入《大正藏》。其佛学著作,编为《内典集》一五二卷,除上举两书外,尚有《岭圣贤录》、《圣贤事迹》等,但已逸失。另有《外学集》四九卷,王禹偁曾为作序,亦不存。又著有《笋谱》一卷,有《百川学海》等本;《传载》八卷,原本已逸,《说郛》有节录;《要言》、《宋朝事实类苑》引有逸文。《全唐诗补编·补逸》卷一八收诗二首,《续拾》卷四六补五首又八句。《全宋文》存文一三篇。《佛祖历代通载》卷二六、《十国春秋》卷八九有传,另参《小畜集》卷二○《左街僧录通惠大师集序》。

大宋僧史略 赞宁

凡三卷。又称僧史略。宋代赞宁(930~1001)撰。今收于大正藏第五十四册。系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奉诏撰述者。赞宁于序文中表示不满弘明集与高僧传等史传,故另以护教立场而着出此一有关佛教教团制度、仪礼、戒律、忏法等之教团史。卷上叙论佛陀诞生之年代、佛教之东传、伽蓝之创造、译经、译论、译律、出家、受戒、忏悔、经论讲义之沿革、僧讲、都讲,以及禅法传入我国之经过等。卷中主要叙述教团制度,如僧正、僧统等之沿革,为研究我国佛教史之珍贵资料。卷下叙论紫衣、大师号、戒坛、宗教结社之历史、斋会、结社之起源,以及度僧之方法。此外亦收录摩尼教之记事。由此可知,赞宁撰述僧史略之目的在于中兴佛教,而使正法久住。

()

宋高僧传 赞宁

佛教史书。原名《大宋高僧传》。三十卷。宋释赞宁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奉敕编撰,至端拱元年(988)书成。继《续高僧传》之后,记述自唐高宗时至宋雍熙年的僧人共五百三十二人,附传一百二十五人(原书序谓正传五百三十三人,附传一百三十人)。全书分十科,名目与《续高僧传》同,但于每人传后附以论述,分为系(论述)、通(答问),以申明作者之旨。本书记传授源流最为赅备。材料所本多为碑铭,于诔铭记志摭采不遗,实称详博。其习禅篇除云门文偃外于禅宗内各派重要人物皆有专传,对禅宗内部各派之争亦不讳言,是研究禅宗史的重要资料。本书宋、元、明、清各藏及《四库全书》皆著录。扬州刻经处有单刻本,题《续高僧传三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