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照

元照(1048—1116),北宋僧人。据《佛祖统纪》卷二九、《释门正统》卷八、《灵芝崇福寺记》等,俗姓唐,字湛然,余杭(今浙江杭州)人。幼依慧鉴律师为童行(沙弥候补者),十八岁时,因通诵《妙法莲华经》得度。后从处谦习天台教观,同时博研诸宗,而以戒律为主,曾搜集道宣著作,撰《南山律师撰集

()

元照(1048—1116),北宋僧人。据《佛祖统纪》卷二九、《释门正统》卷八、《灵芝崇福寺记》等,俗姓唐,字湛然,余杭(今浙江杭州)人。幼依慧鉴律师为童行(沙弥候补者),十八岁时,因通诵《妙法莲华经》得度。后从处谦习天台教观,同时博研诸宗,而以戒律为主,曾搜集道宣著作,撰《南山律师撰集录》。绍圣三年(1096),翻刻唐《慈愍三藏文集》(即慧日著《往生净土集》),倡导依经律修持。五年二月,于明州(今浙江宁波)开元寺,建筑戒坛依律传戒。卒后,谥号“大智律师”,一般称“灵芝律师”。主张戒律与净土并重,又倡律、禅、教三学一源之说。认为律、禅、教三者同出而异名,即同出于一心,对此三者应无分别地修学。在传戒方面,撰有《受戒方便》、《授大乘菩萨戒仪》、《剃发仪式》等文(俱见《芝苑遗编》卷中),是今日研究北宋时代传戒仪轨的重要史料。曾作《南山律宗祖承图录》,楷定南山九祖为:昙无德(法正)、昙摩迦罗(法时)、法聪、道覆、慧光、道云、道洪、智首、道宣。宋志磐《佛祖统纪》卷二九依之,作为南山律宗传承。清初福聚著《南山宗统》,于道宣下续文纲、满意、大亮、量一、辩一、道澄、澄楚、允堪、元照,定为中国律宗十六祖。其弟子有用钦、戒度、行诜、慧亨、道言、宗利、思敏、智交等。一生著述颇丰,在律学方面有《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四十二卷、《四分律羯磨疏济缘记》二十二卷、《四分律含注戒本疏行宗记》二十一卷;在净土方面有《观无量寿佛经义疏》三卷、《阿弥陀经义疏》一卷;杂著《芝园集》二卷、《补续芝园集》一卷、《芝苑遗编》三卷。此外,尚有其他著述,总共百余卷。其中《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被推为南山律宗正统。

佛制比丘六物图 元照

佛教律仪书。宋元丰三年(1080)元照撰。一卷。此书以文配图,述说比丘所用六物的形制和用途。比丘六物为:僧伽梨(大衣)、郁多罗僧衣(上衣)、安陀会(中衣)、钵多罗(应器)、尼师坛(坐褥)及漉水囊。此书国内失传,今见载于日本《卐字续藏》及《大正藏》。

()

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 元照

简称《律钞资持记》、《资持记》。律学著述。宋元照撰。三卷(或十六卷)。系唐道宣《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的注释书。据元照自序称,《四分律》译传东土,虽九代相承,而六师异辙,故在随文注释之前,略标五例:一曰定宗、二谓辨教、三叙引用、四明破立、五示缺疑,以明本书宗旨。本书注释详尽,以法华开显圆意,为《四分律》学者所共推重。现存宋刻本,并见载于日本《续藏经》及《大正藏》。

()

观无量寿佛经义疏 元照

凡三卷。宋代灵芝元照撰。又称观无量寿经义疏。略称新疏。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本书为观无量寿佛经之注释书。上卷阐述玄义,内分教兴来致、摄教分齐、辨定宗旨、料简异同等四门,中卷、下卷则依文解释。此书广究诸家之要义,其解说采取天台智顗及善导之释义,如十六观之解释取智顗之说,九品之解释则采善导之论,然其于十六观之看法不同于智顗之观心说。又于辨定宗旨一门中有关事理及观法之解释,与料简异同门所说,皆为本书之特点。本书之注释书有:观无量寿经扶新论一卷、观无量寿经义疏正观记三卷,宋代戒度撰;观无量寿经白莲记四卷,宋代用钦述。

()

阿弥陀经义疏 元照

全一卷。宋代灵芝元照撰。收于大正藏第三十七册。亦为注释鸠摩罗什所译之阿弥陀经。正文前立教、理、行、果四门:(一)教分教兴、教相二种,教兴之下,记叙如来出兴为令众生厌娑婆之苦,欣慕极乐净土,执持名号而得往生;教相之下,说净土教门为大乘圆顿成佛之法。(二)理即教之体,就通而言,指大乘为所诠之理;就别而言,则以弥陀修因感果之依正庄严不可思议功德为所诠之理。(三)行即教之宗,通则指六度万行,别则指净业,本经专示持名之法,便是经宗。(四)果即教之用,近果乃获法性身,住于同居净土;远果乃得不退阿耨菩提,证清净法身,居于法性土,究竟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