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泽

孙承泽(1593—1676):字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原籍山东益都,寓大兴(今北京)。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历祥符知县、都给事中,入清,官至右都御史、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衔。<br>承泽自幼有志于学,平生无他嗜好,以谈经史、古籍为乐,于古今治乱穷其原委,明一代掌故,了如指掌。精于鉴别,藏图书、名人书

()

孙承泽(1593—1676):字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原籍山东益都,寓大兴(今北京)。明崇祯四年(1631)进士,历祥符知县、都给事中,入清,官至右都御史、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衔。


承泽自幼有志于学,平生无他嗜好,以谈经史、古籍为乐,于古今治乱穷其原委,明一代掌故,了如指掌。精于鉴别,藏图书、名人书画甚富,与真定梁清标著称一时。杨义劾其与陈名夏表里为奸,承泽上书自讼,部议应休致,遂不复用。富收藏,精鉴别书画,为著名收藏家。工诗文,好著述,善书法,行、楷得力于颜真卿、米芾、苏轼,运笔刚劲圆润。著有《庚子销夏记》《九州山水考》《五经翼》《春明梦馀录》《闲者轩帖考》《藤荫劄记》《溯洄集》《研山斋集》等。卒年八十五。其故宅即今后孙公园25号,寓号“研山堂”,内有“万卷楼”。孙承泽晚年著述颇多,涉及史学、经学、书画等许多领域、据《大清畿铺书征》所载,已刊或未刊著作有三十余种。其中《天府广记》、《春明梦余录》两书有关明代北京的建置、名胜、城池、宫殿、庙宇、衙署以及佚闻异事,并广为学者所推崇。《春明梦余录》为近人史学家金毓黻《中国史学史》多所引用。而《庚子销夏记》、《闲者轩帖考》、《法书集览》、《砚山斋墨迹集览》都是有关书画方面的著作。


自撰《五经翼·序》称:“曩时海内藏书家称汴中西亭王孙。予官汴时,借其经学一类,课儿孙辈抄录之,携归京师。壬午(1642)河决,王孙书尽沉洪流中,赖余家犹存其十一。至甲申(1644)之变,予家积书七万余卷,一时星散,无复片纸存者。”

春明梦余录 孙承泽

七十卷。明清之际孙承泽(详见《尚书集注》)撰。是编属杂记,所记只限于明代北京。分四个层次,首记建置、形胜、城池、畿甸;次记城防、宫阙、坛庙;再记官署;终记名迹、寺庙、石刻、岩麓、川渠、陵园共计十四门,但叙述沿革的甚少。其中官署一门四十卷,居全书过半。体例庞杂,兼有政书、掌故、方志之特点,而以政书内容为详。内引实录、邸报、上谕、章疏、礼制、法律等古代文献资料极博,于明典章源流迁革,中央机构职掌和北京地理人文研究均有史料价值。为记载明代北京特为详瞻的著作之一。书中标目,以记明代为主,则不应泛及前代,即便泛及,也应遵其原貌,原原本本,丝牵绳贯。是书第一子目名礼制,首条朱子仪礼经传通解,次条吴澄三礼考注,三条朱子家礼,皆先儒著述之文,非朝庭典章,亦非明代新制,不应归于礼部。承泽受门派纷争余波影响,持论常有偏袒。周延儒持官纳贿,赐死不冤,承泽乃从内阁门中录其《直房记》一篇,大加赞誉,实为其袒护。惟于材料去取,时杂成见,叙次仍有挂漏。后作者又补撰《天府广记》一书,较侧重于北京史地和宫阙情况。版本有清康熙、乾隆间内府刊本,《四库全书》本,清同治、光绪间孙氏《古香斋袖珍十种》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