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廷芳

沈廷芳(1692—1762),字畹叔,号椒园,清仁和(今杭州)人。初以国子生为《大清一统志》校录。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科,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出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在任7年,开常平仓赈济淮、徐、凤、泗四府饥民,深得百姓拥护。又以古代谏臣自勉,朝廷起用原尚书彭惟新为侍郎,他就上书谏阻。

()

沈廷芳(1692—1762),字畹叔,号椒园,清仁和(今杭州)人。初以国子生为《大清一统志》校录。乾隆元年(1736)举博学鸿词科,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授编修,出任山东道监察御史。在任7年,开常平仓赈济淮、徐、凤、泗四府饥民,深得百姓拥护。又以古代谏臣自勉,朝廷起用原尚书彭惟新为侍郎,他就上书谏阻。八年改巡江南道,巡视山东漕运,兼理河务。次年,奏请原先被官府圈占的东平湖地的十分之二给贫民耕种,又将衍圣公300顷地划给湖旁贫民。十年,在兖州建祠立碑,纪念唐代诗人杜甫。后转任登莱青道,招集流民,给予资金,让他们垦荒种粮以自给。当地小清河河道狭窄,遇到山洪暴发,常常决口淹没良田。他就发动民工疏宽河道,增筑堤堰。官至山东按察使,由于他为政清正、有功于民,离任之日,当地父老乡亲数千人相随远送。


廷芳出身世家,从小笃志于学,先后随查慎行学作诗文、桐城方苞学作古文,能诗善文,尤精于古文。晚年曾掌教于粤秀、敬敷等书院。著述有诗文集《隐拙斋诗集》30卷、《隐拙斋文集》20卷,还有《舆蒙杂著》4卷、《古文指绶》4卷、《鉴古录》16卷、《下学渊源》10卷、《十三经注疏正字》80卷、《读经义考》40卷等。此外,与桑调元合辑有《馀山遗稿》。

十三经注疏正字 沈廷芳

八十一卷。题为清沈廷芳撰。廷芳字椒园,一字畹叔,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乾隆元年由监生召试博学鸿词,授翰林院编修,官至山东按察使。此书实为与廷芳同时的浦镗撰而由廷芳刊行的。镗(生卒年不详)字金堂,一字声子,号秋稼,嘉善廪贡生(参胡玉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补证》)。此书或称《十三经注疏正误》,为校正十三经注疏而作,以监本、重修监本、陆氏闽本、毛氏汲古阁本参互考证,音义和释文以徐氏通志堂本为准。诸经正义,宋代曾在端拱、咸平、景德年间多次校正,但由于版本久湮,明以来公私刊版也有据宋本刊正的,而所刊往往不同。此书把诸经原文每条标出本句,再疏其讹误于下,并标明据何本而改。不能确定的字句,一并存疑,即便是据某人所言也并附于后。对文字本身的形声六体,推究尤为详细,清代校经之书莫详于此。但此书也有缺陷,中国古代文字,经久嬗变不能尽以许慎之说为依据;且经学流传多由口授,又限于门户,经典之间的差别很大。作者囿于所见,未见古来善本,又以时文之体读唐代义疏,往往疑所不当疑,而援引俗刻他书肆意窜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