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之藻

李之藻(1565—1630),字振之,一字我存,号凉庵居士,又号凉庵逸民,明仁和(今余杭)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历官平禄寺少卿、知州、太仆寺卿、南京工部员外郎等职。学识渊博,在天文历算、数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徐光启交往甚深,同从意大利人利玛窦游。20岁时,曾作《中国十五省地图》,甚精确。

()

李之藻(1565—1630),字振之,一字我存,号凉庵居士,又号凉庵逸民,明仁和(今余杭)人。万历二十六年(1598)进士,历官平禄寺少卿、知州、太仆寺卿、南京工部员外郎等职。学识渊博,在天文历算、数学等方面颇有造诣。与徐光启交往甚深,同从意大利人利玛窦游。20岁时,曾作《中国十五省地图》,甚精确。后在利玛窦处见到《世界全图》,即翻译刻制《万国地图》屏风。三十五年,与利玛窦同译《浑盖通宪图说》2卷,次年又译成《圜容较义》1卷。再同译《同文算指》11卷,至四十一年译成,计分前编2卷、通编8卷、别编1卷,与徐光启译《几何原本》同为西方数学最早传入中国的重要著作之一。天启间(1621—1627),与葡萄牙人傅汛际合译亚里斯多德名著《寰有铨》6卷、《名理探》10卷。《名理探》为逻辑学在我国最初之译本。此外尚有译著《经天盖》、《简平仪说》(熊三拔著)、《坤舆万国全图》、《天文初函》等10余部,撰有关于数学、历算等的序、跋、奏、疏30余篇,对介绍西方科学作出重要贡献。


万历四十一年(1613),李之藻上奏“西洋天文学论十四事”,请开馆局翻译西法,未果。崇祯二年(1629)五月初一日食,《大统历》、《回回历》均有预测,而以徐光启根据《西洋新法历书》预测最为精确。七月,诏开历局,命徐光启、李之藻督修。吸收欧洲历法优点,补《大统历》之所失,编撰新历《崇祯历书》(李、徐先后去世,由李天经于崇祯七年最后完成),奠定我国现行农历基础。

同文算指 李之藻

十卷。由明代在华耶稣会士利玛窦和李之藻合作编译。成书于明神宗万历十一年(1613),第二年刊行。此书主要依据克拉维斯《实用算术概论》和明程大位的《算法统宗》编译而成,汇中西算术于一编。此书介绍了西方的算术知识,引进比我国固有的筹算和珠算更为便捷的西洋笔算法。还介绍了中国古代传统数学所缺少的象以减试加、以除试乘等验算方法。它在我国数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浑盖通宪图说 李之藻

明李之藻撰。三卷。万历年间刊刻。《天学初函》、《四库全书》、《守山阁丛书》中均收入此书。介绍西洋星盘的制法和用法。因星盘盘面是将天球球面坐标投影到平面上而成,故名。卷首冠以浑象图说、赤道规略说、昼长昼短南极北极旧规说、子午规说、地平规说,不入卷数。次分上下二卷,共图说十九篇。上卷记述星盘面上各种坐标网的绘制法,包括赤道、黄道、地平三种坐标系统在平面上的投影。下卷介绍了星盘上标画恒星的方法和星盘的用法。书中使用欧洲的度量制度,首次介绍了黄道坐标系、晨昏蒙影、星等概念。

()

圜容较义 李之藻

《圜容较义》是明朝末年李之藻与利玛窦翻译的一部重要著作,其在当时极大地促进了西方几何在我国的传播。李之藻撰。亦利玛窦之所授也。前有万历甲寅之藻自序,称凡厥有形,惟圜为大;有形所受,惟圜至多。浑圜之体难名,而平面之形易析。试取同周一形以相参考,等边之形必钜於不等边形,多边之形必钜於少边之形,最多边者圜也,最等边者亦圜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