窥基

窥基(632年-682年),亦称“大乘基”、“灵基”、“慈恩大师”。唐代僧人。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之一。据《宋高僧传》卷四、《佛祖统纪》卷二九、《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五,出身鲜卑族,姓尉迟,字洪道,唐左金吾卫将军尉迟敬宗之子,开国将军鄂国公尉迟敬德之侄。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九

()

窥基(632年-682年),亦称“大乘基”、“灵基”、“慈恩大师”。唐代僧人。中国佛教法相宗创始人之一。据《宋高僧传》卷四、《佛祖统纪》卷二九、《佛祖历代通载》卷一五,出身鲜卑族,姓尉迟,字洪道,唐左金吾卫将军尉迟敬宗之子,开国将军鄂国公尉迟敬德之侄。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九岁丧母,十七岁出家,奉敕为玄奘弟子,原住广福寺,后移住大慈恩寺,从玄奘学习梵文和佛教经论。显庆元年(656),应诏参加玄奘译场,后从事著述。二十八岁劝玄奘编译《成唯识论》,并作述记,详加解释。又从玄奘学因明学。大力敷演。龙朔元年(661)玄奘主译《辨中边论》、《辨中边论颂》、《二十唯识论》,后译《异部宗轮论》、《阿毗达磨界身足论》等,窥基笔受,除《阿毗达磨界身足论》外,都作述记。是玄奘晚年最重要的门徒。还著有《瑜伽师地论略纂》、《杂集论述记》、《因明入正理论疏》、《金刚般若经会释》、《法华经玄赞》、《弥勒上生疏经》、《佛说无垢称经赞疏》、《大乘法苑义林章》等多部,号称“百部疏主”。追随玄奘先后住慈恩、西明、玉华等寺。玄奘去世后,仍常住大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其所传玄奘之学,与圆测等颇有不同,一般视为法相宗正宗。其在此宗中的独特主张,集中在对“五种姓”的解释上,认为佛性有理、行二种,理佛性众生皆有,行佛性有五种姓差别,其中一种为“阐提”,而“阐提”(无姓)亦有三种,其中有一种是永远难以接受佛教者,有一种永不接受涅槃的菩萨,因而与华严宗等主张有异。有弟子慧沼撰《成唯识论了义灯》,多记窥基与圆测的义理分歧处,弟子义忠著《百法明门论》,略称《百法忠疏》被认为是法相唯识学的简要读本。关于窥基的传闻颇多。曾游五台山、登太行山,至太原,由此为《弥勒上生经》造疏。又东行博陵,讲《法华经》,《法华经玄赞》当作于此。每行,以三车自随,前乘经论,中乘自御,后乘家妓女仆食馔,故语曰“三车和尚”。亦是弥勒上生信仰者。

西方要决释疑通规 窥基

全一卷。唐代僧窥基撰。略称西方要决。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七册。本书旨在劝众往生,内容系阐释往生西方之诸疑难。凡十四段:第一无相有相观念、第二心外心内观佛魔眷属、第三净秽修行胜劣、第四断惑未断念佛、第五静无生观修西方胜劣、第六魔障难解、第七弥勒西方难易、第八得生不退可难、第九念佛多善根、第十二乘有无、第十一会释三阶五种小疑、第十二念佛别时意趣、第十三定散念佛、第十四念佛作业次第。前六段通释金刚般若、佛藏、维摩、弥勒问、最胜妙定、涅槃等诸经所说往生净土之旨趣,第七段比较西方与兜率之优劣,举列十种相异处,八、九、十等三段顺次问答不退、少善根、二乘,第十一段会释三阶行者之五种小疑,第十二段依摄大乘论而论释往生西方是否有别时意趣,第十三段阐论散心称名可生净土,第十四段阐明作业之方轨、四修之行法。本书虽于题下署有‘基述’之字样,然却有疑义,故日僧济暹提出五项疑难:总相相违义、始觉本觉相违义、一乘权实相违义、兜率退不退相违义、迎不迎相违义等,断定其非窥基所撰。本书之注疏有日僧圆智之西方要决释疑通规科注二卷。

()

瑜伽师地论略纂 窥基

凡十六卷。唐代窥基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又作瑜伽师地论略纂疏、瑜伽论略纂、瑜伽钞。本书系法相宗主要经典瑜伽师地论之注疏。内容初依最胜子等之瑜伽师地论释载七言七行之归敬颂,次立所为、所因、宗绪、藏摄、释题、释文等六门,为研究瑜伽论者必读之指南。撰者窥基为玄奘之高足,法相宗之初祖。

()

成唯识论述记 窥基

凡十卷,或二十卷。唐代窥基(632~682)撰。又称成唯识论疏、唯识论述记、唯识述记、述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三册。系注解成唯识论一书之著作。撰者为我国法相宗初祖,于书中以佛教论理学(因明)破斥小乘、外道,并说明万法乃由人类存在之根本依处─阿赖耶识之所现,以此而组织佛教教学。本书问世以降,成为我国唯识学之根本圣典;在日本亦为法相宗与各宗之要典,极受推崇重视。本书内容分为五门,即:(一)教时机,分为说教时会与教所被机两种。(二)论宗体,以唯识为宗而谓其体有四重。(三)藏乘所摄,谓成唯识论为一乘之所摄,并为三藏中之菩萨藏所摄。(四)说教年主,以慧恺之俱舍论序论说世亲与十大论师之年代。(五)本文判释,即就本文述释其义。注释书有唐代道邑之成唯识论义蕴五卷、如理之成唯识论疏义演二十六卷、灵泰之成唯识论疏钞十八卷等。本书另有六十卷之单行本。盖自元代以来,本书即告失传,清末杨文会得之于日本,遂集缁素之力,锓板刊行。

()

因明入正理论疏 窥基

凡三卷。又作因明大疏。唐代窥基撰。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四册。唐代疏解因明入正理论者颇多,所知凡十一家:(一)净眼,(二)神泰,(三)文备,(四)靖迈,(五)灵雟,(六)胜庄,(七)壁公,(八)文轨,(九)顺景,(十)玄范,(十一)窥基。以上十一家之疏,同称‘因明入正理论疏’。窥基亲承玄奘之学,故本书除注解因明入正理论一书外,并叙述有关因明之一般事项。内容共分叙所因、释题目、彰妨难、释本文四门。自唐以来本书盛行于中国、日本,为研究因明之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