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颖达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博士。唐太宗贞观初,封曲阜县易,转给事中。历任国子司业、太子右庶子

()

孔颖达(574年—648年)唐代经学家。字冲远,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孔颖达博通儒家经典,与北魏名儒刘焯同学,在北朝以教授为业。隋炀帝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补太学助教。入唐,秦王李世民引为秦王府文学馆学士,擢国子博士。唐太宗贞观初,封曲阜县易,转给事中。历任国子司业、太子右庶子,至国子祭酒,侍讲东宫。他曾参预魏徵撰《隋史》,修定五礼,主持撰定《五经正义》。贞观十八年(644),在凌烟阁画象。死后陪葬昭陵。


孔颖达是唐太宗依重的儒臣之一,为“贞观之治”的思想文化统治作出贡献,视为功臣。其主要业绩是主持编撰《易》、《书》、《诗》、《春秋左传》、《礼记》的《五经正义》,即今存《十三经注疏》中五经的疏。他与颜师古等整理总结历代注疏,选定注本,删取众说,再予疏通,称为“义训”,后定名“正义”,刊行天下,作为士子考试依据的官定标准注疏本,以贯彻统一思想。他的文化思想属于儒家传统,重视礼、乐、诗教的法则规范作用,强调“对扬圣范,垂训幼蒙”(《毛诗正义序》);突出为唐王朝统治服务,要求“光赞大猷,垂法后进”(《礼记正义序》)。因而他的诗论实际上是把西晋以后“缘情”说纳入传统。例如认为诗歌抒情特点是“情缘物动,物感情移”,便是综合“言志”与“缘情”的观念而来。而论人的哀乐感情,却采取儒家“声有哀乐”之说,认为“夫哀乐之起,冥于自然;喜怒之端,非由人事”;因而“诗理之光,同乎开辟;诗迹所用,随运而移”;坚持儒家“乐与政通”的传统理论。他的文论则属于学术文章观点,主张“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其文简,其理约,寡而制众,变而能通”(《易正义序》);认为“古人言语,惟在达情,虽复时或取象,不必铲皆有意”,也不必“言必托数,经悉对文”(《尚书正义序》)。这些主张与唐初学风务实的要求是一致的。


清·刘寿曾《传雅堂文集·十三经注疏优劣考》记载,唐人之作正义,多取六朝义疏而没其名,然掩复之过与存古之功各不相蔽,其优劣当以所取注为断焉。唐人于《易》,弃马、郑、荀、虞诸家,而用王弼、韩康伯注。王、韩注《易》多参清言,故《易疏》亦多空语,非其考订之疏,乃原本之舛也。于《书》则兼用伪古文,弃马、郑古谊,而用梅赜《传》,亦失裁断,惟疏中于名物训诂尚详备耳。于《左氏传》则弃贾、服、郑、颖诸家,而用杜予《集解》,疏中凡杜氏不用旧注者,每驳杜氏而曲傅杜氏,亦其一蔽。此三疏皆出孔氏颖达手,《书疏》为上,《左氏疏》次之,《易疏》则最下也……《诗》用毛传、郑笺,亦孔氏疏之……惟于毛、郑之谊,分析多岐淆,而精密处致多。

毛诗注疏 孔颖达

亦称《毛诗正义》。经学著作。唐代颁布的官书《五经正义》之一。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疏。40卷,每卷末附核勘记。民国25年(1936)上海中华书局缩印《四部备要》本。此书以隋刘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融合魏、晋、南北朝学者有关研究《诗经》的见解,阐释《毛传》和《郑笺》,对于了解《传》、《笺》的内容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由于《正义》遵守疏不破注的原则,因而承袭了《传》、《笺》的某些错误,对《毛传》的本意也产生了误解。后世流传的注本有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今流传有《十三经注疏》本。

()

春秋左传正义 孔颖达

诗文注。周左丘明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疏。六十卷。丘明,鲁国太史。杜预(222—284)西晋政治家,儒学家。字元凯,京兆杜陵(今西安东南)人,历任尚书郎、相府参军等职,著有《左传集解》等。《左氏春秋》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三十卷,班固注作者左丘明,鲁太史。受经于孔子。魏晋以来儒者更无异议,至唐赵匡,始谓左氏非左丘明。后人争议颇多,《四库全书总目》定为左丘明作,概亦有战国时人附益。左氏鲁史用夏历,按鲁君隐公、桓公、庄公、闵公、僖公、文公、宣公、成公、襄公、昭公、定公、哀公十二世次第记事。取材于诸国史籍、简册、旧文,所记各国政治、军事、文化、外交及其人物均翔实而生动。原春秋经文与左丘明之传各异,杜氏合而释之,则左传又自有经。杜氏专修左传,认为前儒大抵转相祖述,未尽通左氏学,尝杂引《公羊》、《榖梁》以释传,且自乱体系,于是杜氏合经传于一编,比其义类,各随而解之。采刘歆、贾逵、许淑、颍客诸说之长以解经传、排斥服虔等人旧说,条分缕析,剖析精微,使《左传》旨义畅达。故孔疏采杜预注,认为《左传集解》专取丘明之传,以释孔氏之经,所谓子应乎母,以胶投漆,虽欲勿

()

毛诗正义 孔颖达

简称孔疏。诗文注。唐孔颖达撰。四十卷。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今属河北)人。历任国子博士、司业及祭酒。贞观十六年(642)奉唐太宗诏命与诸儒共撰《五经正义》,颖达为主编。此为其中之一种。原出王德韶、齐威等人之手,而颖达总其成。其书乃是对《毛传》及《郑笺》的疏解。笺曰注,正义曰疏,合称《毛诗注疏》。其书以列焯《毛诗义疏》、刘炫《毛诗述义》为稿本,故能融贯群言,包罗古义,终唐之世,人无异词。(《四库全书总目》)盖以吸取两晋南北朝学者研究《诗经》之成果,更以皇家组织编书队伍,披览宏富,自能有所发现。如对《史记》孔子删诗说之质疑,则不拘于成说。训诂、注疏均持慎重态度,以疏不破注为原则。故亦难于超越《毛传》、《郑笺》范围,缺乏批判精神,而疏解亦尝流于烦琐。有《四库全书》本,《十三经注疏》本。

()

尚书正义 孔颖达

《尚书》学著作。唐代颁行的《五经正义》之一,二十卷。孔颖达等撰。唐贞观年间,新定五经颂布后,太宗又命撰《五经义疏》。由孔颖达领衔,王德韶、李子云等执笔,撰《尚书义疏》。该书以梅赜所献伪《孔传古文尚书》(《舜典》篇用姚方兴所献本)为底本,甄录南北朝以来各家旧有疏注,尤其是刘焯、刘炫的旧疏,览古人之传记,质近代之异同,存其是而去其非,削其烦而增其简。(《尚书正义序》),加以综合发挥而成。初稿撰成后,几经讨论修改,马嘉运驳正其失,于志宁、张行成、高季辅增损其辞,直到高宗永徽四年,始定稿刊行,定名为《尚书正义》。从此,《尚书》各种异文版本以及各家学说不再流行。由于该书抛弃和排斥马融、郑玄、王肃等注本,而肯定伪《孔传古文尚书》,不仅使人们对《尚书》真正版本的面目认识模糊,而且常常使自身的解说陷入矛盾之中,不能自圆。然而,此书保留了汉以来经学界研究《尚书》的一些成果,特别是使今文《尚书》二十八篇得以流传下来,应该是一大功绩。有《十三经注疏》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