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藏

吉藏(549~623),南朝陈、隋、唐间僧人。中国佛教三论宗创始人。据《续高僧传》卷一一等,俗姓安。祖先为安息人,故有“胡吉藏”之称。祖世避仇移居南海(今广东广州),后迁金陵(今江苏南京)。约三四岁时,其父带他谒见真谛,真谛为其取名“吉藏”。父后出家,名道谅。常随父到兴皇寺听法朗讲“

()

吉藏(549~623),南朝陈、隋、唐间僧人。中国佛教三论宗创始人。据《续高僧传》卷一一等,俗姓安。祖先为安息人,故有“胡吉藏”之称。祖世避仇移居南海(今广东广州),后迁金陵(今江苏南京)。约三四岁时,其父带他谒见真谛,真谛为其取名“吉藏”。父后出家,名道谅。常随父到兴皇寺听法朗讲“三论”,七岁从法朗出家。十九岁,学有成就,善讲经论。隋朝取得百越(今浙江、福建一带)后,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嘉祥寺讲法,听众常达千余,被称“嘉祥大师”。后受隋炀帝之请,住长安日严寺,完成“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注疏,创立三论学派。在此期间,曾与当时有名的“三国论师”僧粲辩论,历时多日,往复数番,终于取胜。唐高祖(618—626在位)在长安设立十大德统领僧众,吉藏也在当选之列。晚年住延兴寺。其所以以“论”立宗,在于破斥对于“经”的执著。其思想祖述龙树、提婆之中观学说,否定语言概念有表达和把握客观真实的可能性,认为世界人生无非是虚幻名相的产物。佛所说法,全是假言施设,没有绝对意义。以“二谛”为组织学说的核心,而“二谛”亦属言教。故一切都是相对的,无可无不可,最终以“无所得”为归宿,而无所得亦无所得。然而其学亦受《胜鬘》《涅槃》等影响,与鸠摩罗什所传三论学有所不同。是故于讲“空”之外,亦讲“不空”,所谓“空者,一切生死;不空者,谓大涅槃”。主要著作有《中论疏》、《百论疏》、《十二门论疏》、《三论玄义》、《大乘玄义》、《二谛义》、《胜鬘宝窟》等。门徒众多,见于《续高僧传》的有智拔、鸟凯、智命等。其中慧灌,高丽国人,后入日本讲学,为日本三论宗初祖。

三论略章 吉藏

一卷。唐代释吉藏撰。《大乘三论略章》旧题名为胡嘉祥法师导义之要,共十六章。第一章二谛义,第二章二智义,第三章般若意,第四章真应义,第五章涅槃佛义,第六章佛性义,第七章二河义,第八章二种次第义,第九章正像义,第十章金刚三昧义,第十一章生法二空义,第十二章涅槃义,第十三真应二身义,第十四常无常二乌义,第十五半满义,第十六佛性义。此章开列有三门,谓无翻三说,有翻七家。与大乘玄论中所列无翻四说,有翻六家;涅槃经游意所列无翻四家,有翻六家所不同。《大乘三论略章》对研习大乘三论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现常见版本是续藏经本。

()

三论玄义 吉藏

全一卷。隋代吉藏撰。今收于大正藏第四十五册。概述三论宗所依之中论、百论、十二门论等三书之大义,乃三论宗最简明之纲要书,亦为了解龙树中观思想之入门书。本书分通序大归、别释众品二门,初门复分破邪、显正二章,破邪之下有摧外道、折毗昙、排成实、呵大执,显正之下有明人正、显法正。别释众品中,初明造论缘起,次述诸部通别、众论立名及其旨归,末则就三论敷演宗要。全书即驳斥外道、大小乘佛教之迷执,而显扬三论宗之‘诸法性空’与‘非有非空’之中道之理。此外,本书列举三论共通之点八项,及其个别之特色,如百论以破外教为主,中论讲大小二乘,十二门论则破大乘之迷而显正教。

()

二谛义 吉藏

凡三卷。隋朝吉藏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七册。乃详述三论教义中之枢要二谛义,总分大意、释名、相即义、物体、绝名、摄法、同异等七科。日本元禄十年(1697)仙台龙宝寺之实养,开一名刹之宝藏,得上、下二卷,校订刊行。宝永七年(1710),复有慧旭寂公依古本校订讹误,增补中卷之全文及上卷中二十余纸之脱文,而得三卷之全,校刊行世。

()

大乘玄论 吉藏

五卷,隋嘉祥寺之吉祥撰。第一二谛义,第二八不义,第三佛性义,第五一乘义,第六涅槃义,第七二智义,第八教迹义,第九论迹义,委曲尽三论宗之奥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