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忍

弘忍(602~675)唐代僧,为我国禅宗第五祖。浔阳(江西九江)人,或谓蕲州(湖北蕲春)黄梅人,俗姓周。七岁,从四祖道信出家于蕲州黄梅双峰山东山寺,穷研顿渐之旨,遂得其心传。唐永徽二年(651)五十一岁,道信入寂,乃继承师席,世称‘五祖黄梅’,或仅称‘黄梅’。咸亨二年(671),传法于六祖慧能。我国禅宗自初祖菩提达

()

弘忍(602~675)唐代僧,为我国禅宗第五祖。浔阳(江西九江)人,或谓蕲州(湖北蕲春)黄梅人,俗姓周。七岁,从四祖道信出家于蕲州黄梅双峰山东山寺,穷研顿渐之旨,遂得其心传。唐永徽二年(651)五十一岁,道信入寂,乃继承师席,世称‘五祖黄梅’,或仅称‘黄梅’。咸亨二年(671),传法于六祖慧能。我国禅宗自初祖菩提达摩至唐代弘忍之传承,为后世禅宗各派所承认。弘忍继此传承,发扬禅风,形成‘东山法门’,禅宗传教自楞伽经改为金刚般若经即自其始。弘忍之思想以悟彻心性之本源为旨,守心为参学之要。门下甚众,其中以神秀及慧能二师分别形成北宗禅与南宗禅两系统;至后世,分衍出更多宗派。于高宗上元二年示寂(即于传法后四年),世寿七十四。代宗敕谥‘大满禅师’。相传著有五祖弘忍大师最上乘论一卷,或以为伪作。


其禅法要点有二: (一)“诸佛只是以心传心,达者即可,更无别法”(《宗镜 录》卷九十七)。(二)奉“一行三昧”。“一行”指“法界”一 相,“三昧”是禅定之意,即以法界一相作为禅定的境 界。这是其师道信根据《文殊般若经》提出的,认为“入 一行三昧者,尽知恒沙诸佛法界无差别相”,由此而知 “离心别无有佛。若知此理,即是安心”。据说,弘忍的禅 学功夫达到了“缄口于是非之场,融心于色空之境”的 程度。门徒很多,见于记载的约有二十五人,其中的玄 颐、老安、神秀、智诜、惠能等皆一代宗师,他们各化一 方,使“东山法门”遍传于全国。著作不见记载,有一些 言论散存于《楞伽师资记》、《宗镜录》等书中。弘忍时期 是达摩所创立的中国禅学过渡变革的时期,他死后形 成了“南能北秀”两大势力,后来惠能所代表的“南宗” 代替了神秀的“北宗”遂成为中国禅宗的正宗。

最上乘论 弘忍

全一卷。唐代弘忍述。论述守一己之心为修道之要门。收于大正藏第四十八册。内题为‘凡趣圣道悟解真宗修心要论’。此论内容共分果、行二门,藉十四条问答方式,论释有关自心本来清净、不生不灭、本师、众生与佛同体、持守本真之心为涅槃之根本、入道之要门、十二部经之宗、三世诸佛之祖,及无记心、我所心灭、真心等之意义,及其摄属果、行二门之情形。所引典籍有十地经、维摩经、金刚经、心王经、涅槃经、法华经、观无量寿经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