鹖冠子

鹖冠子,战国末期哲学家、兵学家。楚国人。姓名不详。居深山,用鹖羽为冠,因以为号。在哲学上,认为“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泰录》)“天者,气之所总出也”。 (同上)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本身就是气。提出“气故相利相害”、“类故相成相败&r

()

鹖冠子,战国末期哲学家、兵学家。楚国人。姓名不详。居深山,用鹖羽为冠,因以为号。在哲学上,认为“天地成于元气,万物乘于天地”,(《泰录》)“天者,气之所总出也”。 (同上)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天本身就是气。提出“气故相利相害”、“类故相成相败”(《环流》)的 命题,肯定事物本身存在矛盾。他说:“得失不两张, 成败不两立”,(《世兵》)又说:“阴阳不同气,然其 为和同也;……五声不同均,然其可熹一也。”(《环 流》)即承认了对立面斗争的绝对性;又肯定对立面 之间存在同一性。认为“祸乎福之所倚,福乎祸之所 伏”,(《世兵》)福祸互相贯通,互相依赖。肯定对 立面能够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失反为得,成反为败。”(《环流》)他有自然命定论思想,“命者,自然 者也”,“故命无所不在,无所不施,无所不及”。 (《环流》)认为在任何时候或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摆脱 命的束缚,断定只有“圣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 在政治上,主张选贤任能,共理国政,使“寒者得衣, 饥者得食,冤者得理,劳者得息”。(《天则》)其论兵认为圣人之道,以人道为先,而人道又以兵为先, 兵可百年不用,不可一日无备。兵与礼、义、忠、信 是统一不悖的。善于作战者要发如镞矢,动如雷霆,直捣敌人虚弱之处。避开死地而居于生地,牢牢抓住 攻击目标,夺取胜利。它融贯黄老学派、兵阴阳家、 兵权谋家思想于一体,并有新的发挥。今传《鹖冠子》记载了他与弟子庞煖的有关言论。

鹖冠子 鹖冠子

三卷。据《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说《鹖冠子》一书内容广博,思想宏富。在《天则篇》、《王铁篇》中,阐述的是黄老思想;在《学问篇》、《度万篇》中,说得是道、法两家之见;在《赵武灵王》、《世兵》等篇目中,是关于兵家的言论。此外,该书还具有浓厚的阴阳五行学思想,这在《泰灵篇》辨水火,《天权篇》绝道之纪,乱天之文,干音之谓违物之情,天之不纲,其咎躁凶中得到反映。《四库全书》将其列入杂家类是很恰当的。关于《鹖冠子》一书的真伪及成书年代,自汉以后,就争论不休。北朝的刘勰、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陆佃,明代的宋濂、胡应麟、清代的俞樾、颐煊、孙诒让等人都提出了独到见解。清人姚际恒在《古今伪书考》中,断定为伪书。近年来,随着山东临沂银雀山汉代文物的出土,有人据以考证,认为,《鹖冠子》源出秦汉而确保其一部分古论。当然,这些观点还有待于进一步论证。关于《鹖冠子》的篇数,自《隋书·经籍志》以下皆作三卷,韩愈记十六篇,陆佃注本为十九篇。其主要版本有:聚珍板本,别六子全书本,绵眇阁本,子汇本,明朱养纯刊本,明刊十行本,闽覆聚珍本,明弘治丙辰杨一清本,明四子本,盛意园藏明刊本二卷,源出宋本,十行十九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