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出身贫贱,曾与好友鲍叔牙经商,二人后成生死之交,被后世称誉为“管鲍之交”。后齐国内乱,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争位,但事情失败,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鲍叔牙知其

()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春秋初期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出身贫贱,曾与好友鲍叔牙经商,二人后成生死之交,被后世称誉为“管鲍之交”。后齐国内乱,辅佐公子纠与公子小白(即齐桓公)争位,但事情失败,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鲍叔牙知其贤能,竭力向齐桓公举荐。公元前686年,管仲被齐桓公任为上卿,辅佐国政。


他执政历时四十多年,因地制宜,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内政上,利用并改进宗周制度,将全国分为十五个士乡(即农乡)和六个工商乡,分设各级官吏管理,不许士农工商四民杂处。这促使了社会分工的加速进行,对当时生产的发展大有裨益。在政治上,强调“任人唯贤”,制定选拔人才的制度,主张“是必立,非必废,有功必赏,有罪必罚”。在外交方面,“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齐国称霸。并以“尊王攘夷”为口号,挟天子以命诸侯,巩固了齐桓公霸主地位。在经济上,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兴修水利,打破井田开荒,发展农业生产;推行“相地而衰征”政策,按土地质量等级来征税;发展工商渔盐冶铁,铸造货币,使齐国经济实力很快增强。在军事上,通过“作内政而寓军令”的方法,扩大齐国的兵源,使齐民平时耕种,战时出征打仗,这大大增强了齐国的军事力量。经过一系列的治理,齐国成为当时的经济、军事强国。


管仲治理国家遵循辩证方法,特别重视礼义廉耻的思想教育,他认为礼义廉耻是国家的精神支柱,称为“四维”。“四维不张,国乃死亡”。但他又力主法治,他认为“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在处理政事时,他常考虑得失,并善于转祸为福,转危为安。他的治理,使齐国长期处于强盛状态。管仲死后,齐国也长期奉行其政策与措施,因而长盛不衰。现今通行本《管子》,是后人假托其名编纂而成,但其主要思想和主张,仍保留在书中。该书提出的从政治、经济到意识形态领域的管理方法,指导了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

白话管子 管仲

《管子》是先秦时期各学派的言论汇编,内容很博大,大约成书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代至秦汉时期,内容很庞杂,包括法家、儒家、道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管子》一书的思想,是中国先秦时期政治家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管子》基本上是稷下道家推尊管仲之作的集结。即以此为稷下之学的管子学派。《汉书·艺文志》将其列入子部道家类,《隋书·经籍志》列入法家类。《四库全书》将其列入子部法家类。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管子》,道家之言也。据中国日本学者统计《管子》全书几乎各篇都有《老子》的语言片段与哲学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前475~前221)至秦汉时期,汉初有86篇﹐今本实存76篇﹐其余10篇仅存目录。包括儒家、法家、阴阳家、名家、兵家和农家的观点,其中以黄老道家著作最多,其次法家著作18篇,其余各家杂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