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质

范质(911年—964年),字文素,大名宗城(今河北邢台市威县)人。五代后周时期至北宋初年宰相。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登进士第,官至户部侍郎。后周建立后,历任兵部侍郎、枢密副使等职。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病危,托孤于范质等人。获封萧国公。乾德元年(963年),封鲁国公。次年罢相。同年九月去世,获赠中书令。范质曾主持编定后周的《显德刑律统类》,宋代第一部法典《宋刑统》直接来源于此法典。著有《范鲁公集》、《五代通录》等。 ►范质的诗文(2篇)

()

人物生平

  步入仕途

  范质的父亲范守遇,任郑州防御判官。范质出生那天傍晚,他的母亲梦见神仙授给她一支五色笔。范质自幼聪明好学,九岁能诗文,十三岁攻读诗经,十四岁开始招生收徒做教师。

  后唐长兴四年(933年),范质考中进士,被任为忠武军节度使推官,后迁升封丘令。

  后晋天福年间,向宰相桑维翰进献文章,深得桑维翰的器重,当即上奏封他为监察御史。到了桑维翰出京师去镇守相州,历任泰宁节度使、晋昌节度使时,桑维翰都请求朝廷让范质给他当从事。桑维翰第二次任宰相时,范质迁升为主客员外郎、直史馆。一年多后,召范质入朝任翰林学士,加任比部郎中、知制诰。

  契丹侵扰边境,石重贵命刘知远等十五位将领出征。当天夜晚,范质在朝中值班,石重贵命令召诸位学士来起草诏令,范质说:“宫城已经关闭,如再召人恐怕事机泄露。”范质单独起草诏令进送石重贵,文词事理都很优秀,当时即受称道。后汉初,加封范质为中书舍人、户部侍郎。

  郭威征伐叛乱,每次朝廷派遣使者下诏处理军事,都符合机宜。郭威问使者是谁起草的诏令,使者答称是范质。周祖叹道:“真是宰相之材啊!”

  佐命后周

  郭威从邺地起兵攻向皇宫,京城纷乱,范质藏匿民间,郭威派人到处寻找,后来找到,非常高兴,当时正下大雪,郭威解下自己的袍衣让给范质穿。并命令范质起草太后诰命及商议迎湘阴公礼节,范质急速起草,很合郭威心意。于是郭威告诉太后,任命范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

  后周广顺初年(951年),郭威加拜他为中书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次日,兼任参知枢密院事。郊祀完后,升迁官位左仆射、门下侍郎、平章事、监修国史。跟随郭威征伐高平回来,加官司徒、弘文馆大学士。

  显德三年(956年),范质进入朝廷做官,还能常常手不释卷,有人慰劳他时,范质说:“有擅长相术的人,说我今后位登宰相。如果真是这样,不学习哪来权术处理政事。”后来跟随柴荣征伐淮南,诏令多由他起草,吴中文士们没有不惊服的。范质每次下制敕,从未不合律令,命令刺史县令,一定以户口版籍为头等政事。朝廷每次派遣使者视察民田,巡视狱讼,范质都接见他们,向他们陈述天子忧虑勤政的意图,然后派遣他们。柴荣当初征伐淮南,驻扎在寿、濠二地,锐意攻取,还准备到扬州。范质认为军队征战太久,与王溥泣谏,柴荣才放弃这个念头。到柴荣第二次到扬州,窦仪因事得怒于世宗,不知将定何罪。范质入宫求见,柴荣知道他是来救窦仪的,站起来避开他。范质上前说:“窦仪是近臣,过错很小不应当诛杀。”于是摘下官帽叩头泣,说:“臣位在宰相,难道能让人主暴怒,致使近臣就死吗?请求宽赦窦仪的罪过。”柴荣怒意才消解,回到座位,马上遣使者赦免窦仪。

  显德四年(957年)夏天,范质跟随柴荣征伐寿州回来,增加封爵食邑。范质提出因为法律条例繁冗,轻重没有依据,官吏得以因缘为奸。柴荣特命他详细审定法律,这就是《刑统》。

  显德六年(959年)夏天,柴荣北征,范质因病留在京师,柴荣赐给他钱百万用来就医买药。到柴荣平定关南,到达瀛州时,范质在路的左边迎见。军队回到京师,柴荣任用枢密使魏仁浦为宰相,任命范质与王溥一同为参知枢密院事。柴荣病重时,范质入宫接受临终遗命。柴宗训即位,加范质为开府仪同三司,封萧国公。 

  报效宋朝

  赵匡胤北征至陈桥兵变还都(在《宋史》与《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中记载的是:俄而将士拥质等俱至,并非质率王溥等见赵匡胤,这里完全是两个意思),此时范质正在楼中吃饭,赵匡胤一到,率领王溥、魏仁浦来拜见。赵匡胤对他呜咽哭泣,陈述拥戴被逼之状。范质等还未对答,军校罗彦环举刀对范质比划着说:“我们没有主上,今天必须得到一个天子。”赵匡胤叱骂罗彦环。范质走下殿廷,握住王溥的手说:“仓促遣将,是我们的罪啊!”指甲掐得王溥的手几乎出血了。又当面质问赵匡胤说:“先帝世宗包养太尉您就像儿子一样,现在他遗体未寒,您怎么就这样做?”在一旁的赵匡胤之弟赵匡义泪流满面。但范质知道大势已去,便说:“事已至此,就不要太仓促了,自古帝王有禅让之礼,现在可以举行了。”因而详细陈述,又说:“太尉既然通过礼仪接受禅让,就应该侍奉太后如母,赡养少主如子,千万不要辜负先帝旧恩。”赵匡胤挥涕许诺,然后在范质、王溥等百官的拥戴下登基,宋太祖也因此对范质甚为敬重,继续以他为宰相。

  宋初,加官兼侍中,罢参知枢密一职。不久病了,赵匡胤征伐泽、潞二地,到他的宅第,赐给他黄金器二百两、银器一千两、绢二千匹、钱二百万。赵匡胤刚即位,诸事谦逊自抑,至于藩镇亲戚还没有封建,幕府宾客佐僚没有官位。范质因此上奏说:“自古帝王开创基业,都分封子弟,树立屏障,宗族亲戚一旦兴隆,国家就可长久巩固。我看皇弟泰宁军节度使赵光义,自从在军队中任职,特别有将才,树立为藩镇后,尤其积累起名望;嘉州防御使赵光美,雄俊老成,注重修养好行善,好声誉日有所闻。乞求一并颁发封册,赐给爵位。皇子皇女虽然还是婴儿的,也请下诏让有关部门可以推行恩封之制,这是我的愿望。臣又听说当宰相的,应当推举贤能之人,来辅佐天子。我认为端明殿学士吕余庆、枢密副使赵普精通治国之道,事从霸府,时间很久,看他们的公忠之志,很可倚靠利用。请求授给他们朝廷要职,使他们的才能得以申展。”赵匡胤很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

  原先,宰相朝见天子商议重大政事,皇帝必定命令宰相坐下来面议,皇帝从容赐茶后告退,唐朝及五代还遵照这个制度。到了范质等人畏惮赵匡胤英明睿智,每次议事都具写公文进呈,向赵匡胤陈述说:“这样才算臣子们禀承圣意之方,免除妄庸的过失。”赵匡胤采纳了这个意见。从此奏御越来越多,开始废除坐论的旧礼。

  乾德初年(963年),赵匡胤将在圜丘祭天,任命范质为大礼使。范质与卤簿使张昭、仪仗使刘温叟讨论旧的典章制度,审定《南郊行礼图》呈上。赵匡胤特别嘉奖他们。从此礼仪制度开始完备,范质自己作了序。

  寿终正寝

  礼仪完毕后,进封范质为鲁国公,范质向赵匡胤呈表再三推辞,赵匡胤不允许。

  乾德二年(964年)正月,范质与王溥、魏仁浦同日罢相,范质被授为太子太傅。同年九月,范质去世,终年五十四岁。

  范质临终前,告诫他的儿子范昱,不要向朝廷请赐谥号,不要刻墓碑。赵匡胤闻讯后,为之悲痛而罢朝。追赠中书令,赐绢五百匹及粟、麦各一百石,给范家办丧事。

去上初释褐,一命列蓬丘。

青袍春草色,白紵弃如仇。

适会龙飞庆,王泽天下流。

尔得六品阶,无乃太为优。

凡登进士第,四选升校雠。

历官十五考,叙阶与乐俦。

如何志未满,意欲凌云游。

若言品位卑,寄书来我求。

省之再三叹,不觉泪盈眸。

吾家本寒素,门地寡公侯。

先子有令德,乐道尚优游。

生逢世多僻,委顺信沈浮。

仁宦不喜达,吏隐同庄周。

积善有馀庆,清白为贻谋。

伊余奉家训,孜孜务进修。

夙夜事勤肃,言行思悔尤。

出门择交友,防慎畏薰莸。

省躬常惧玷,恐掇庭闱羞。

童年志於学,不惰为箕裘。

二十中甲科,赪尾化为虬。

三十入翰苑,步武向瀛洲。

四十登宰辅,貂冠侍冕旒。

备位行一纪,将何助帝酞。

即非救旱雨,岂是济川舟。

天子未遐弃,日益素餐忧。

黄河润千里,草木皆浸渍。

吾宗凡九人,继踵升官次。

门内无百丁,森森朱绿紫。

鵷行洎内职,亚尹州从事。

府掾监省官,高低皆清美。

悉由侥倖升,不因资考至。

朝迁悬爵秩,命之曰公器。

不蚕复不穡,未尝勤四体。

虽然一家荣,岂塞众人议。

颙颙十目窥,龊龊千人指。

借问尔与吾,如何不自愧。

戒尔学立身,莫若先孝弟。

怡怡奉亲长,不敢生骄易。

战战复兢兢,造次必於是。

戎尔学干禄,莫若勤道艺。

尝闻诸格言,学而优则仕。

不患人不知,惟患学不至。

戒尔远了耻辱,恭则近乎礼。

自卑而尊人,先彼而后己。

相鼠与茅鸱,宜鉴诗人刺。

戒尔勿旷放,旷放非端士。

周孔垂名教,齐梁尚清议。

南朝称八达,千载秽青史。

戒尔勿嗜酒,狂药非佳味。

能移谨厚性,化为凶险类。

古今倾败者,历历皆可记。

戎尔勿多言,多言者众忌。

苟不慎枢机,灭危从此始。

是非毁誉间,适足为身累。

举世重交游,凝结金兰契。

忿怨容易生,风波当时起。

所以君子心,汪汪淡如水。

举世好承奉,昂昂增意气。

不知承奉者,以尔为玩戏。

所以古人疾,蘧蒢与戚施。

举世重任侠,俗呼为气义。

为人赴急难,往往陷刑死。

所以马援书,殷勤戒诸子。

举世贱清素,奉身好华侈,

肥马衣轻裘,扬扬过闾里。

虽得市童怜,还为识者鄙。

我本羇旅臣,遭逢尧舜理。

位重才不充,戚戚怀忧畏。

深渊与薄冰,蹈之唯恐坠。

尔曹当悯我,勿使增罪戾。

闭门敛踪迹,缩首避名势。

名势不久居,华竟何足恃。

物盛必有衰,有隆还有替。

速成不坚牢,亟走多颠踬。

灼灼园中花,早发还先萎。

迟迟涧畔松,郁郁含晚翠。

赋命有疾徐,青云难力致。

寄语谢诸郎,躁进徒为耳。

()

翰苑重求李谪仙,词锋颖利胜龙泉。

朝趋建礼霞烘日,夜直承明月印天。

圣主重知缘国士,相公多喜为同年。

青春才子金门贵,蜀锦袍新夺日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