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

寒食

译文

即使冷冷清清开着几扇柴门的村落里,也还是要插几根杨柳枝条,标志出每年的节令。寒食的传统虽然没有传到遥远的广东,但清明上坟奠祭祖先的礼仪还是和中原一样。时至今日,汉唐两代的王陵巨冢,已经没有人前去祭祀;而山边溪间的小路上仍生长着许多梨花。世代更替,非人力所能左右,不如喝上他一杯醉卧在青苔上,莫管关城门的号角声是否响起来。

注释

寒食:节令名,清明前一天(一说清明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事,以介子推抱木焚死,就定于是日禁火寒食。

庞老家:指庞德公一家。庞德公,东汉襄阳人,隐居在岘山种田。荆州刺史刘表几次邀他出来做官,他拒绝了,带领全家到鹿门山中采药。后来另一个隐士司马徽来看他,正碰上他上坟扫墓归来。此泛指一般平民百姓全家上坟事。

寒食鉴赏

  诗中的“粤人国”,本指广东,因秦末赵佗曾建南越国,封为南越王。赵鼎曾被贬至潮州,因此此处“粤人国”应指潮州。赵鼎在潮州五年,即绍兴十至十四年(1140-1144),至潮州时是绍兴十年闰六月,故此诗应为绍兴十一年至十四年期间所写。

  此诗虽题为《寒食》,但写的是从寒食到清明。前两联写的是当时民间风俗。南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祭扫》记其时江南风俗:“清明前三日为寒食节,都成人家皆插柳满檐,虽小坊曲幽,亦青青可爱。……从人家上冢者……南北两山之间,车马纷然,而野冢者尤多”从此诗可得知,南宋时潮州民间在寒食节也有插柳的习俗,即使偏僻村落也不例外,只是没有禁烟寒食,而清明节却像东汉末襄阳隐士庞德公一样携带女儿上山扫墓(即“上冢”)。

  后两联在记事中寄寓抒情。颈联写所见:汉唐帝王的陵墓连粗粝的麦饭也没有人祭拜,而山溪野径之间开满梨花。尾联写所感所闻:我还是开怀畅饮吧,醉后卧倒在青苔之上,不必去管城头上傍晚吹起的军号。

  通过清明郊游,作者悟得了不少哲理:权贵、富贵不过是短暂的、无常的,而人间确实永恒的、常新的。我还是得醉且醉吧,天下世事我不能管,也不必去管。这种心态看似消极,但却是作者当时处于贬谪逆境中的苦闷、痛楚心情的反应。

  其实,赵鼎是不屈的。他在由潮州移吉阳军的谢表中曾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秦桧见了,说:“此老倔强犹昔!”(《宋史》本传)

赵鼎

赵鼎(1085-1147), 南宋政治家、词人。字元镇,自号得全居士。南宋解州闻喜(今属山西)人。宋高宗时的宰相。有《忠正德文集》10卷,清道光刊本。《四印斋所刻词》有《得全居士词》一卷,存词45首。

赵鼎朗读
()

猜你喜欢

土蚀瑶钗催白雁,霜沉锦瑟断朱弦。灵帏灯暗阴风起,忍见孤儿挂纸钱。

()

卞和能识玉,荆山得良宝。知玉不知人,屡刖自残槁。

孟尝有内珍,何意货贿间。灵物不能舍,神珠自来还。

盛公抱天瑞,手把山龙章。惓与时人观,放之瀛壶傍。

朝披金光草,夕悬明月珰。适从具茨来,独宿白玉房。

凡夫亦知宝未得,先生傥肯示以求之方。

()

卜商有遗言,学而优则仕。学既非为人,仕复宁为己。

有玉求贾沽,无道谷亦耻。仰瞻夔龙朝,俯愧蓬蒿里。

骎骎饶二毛,行行入四纪。马逸驾可覂,风回楫须止。

尔无操御中,颠覆何所恃。

()

先公昔登庸,寔出元礼门。雄篇累贲遗,存亡被光燉。

吾儿缪通籍,重得联英骞。顽鄙当其中,俯仰惭祖孙。

夫子笃风义,眷然推好敦。昨旅同北都,今来共南濆。

英哲产自艰,分气勤化元。绳矩用必庄,天球质本温。

藏蓄在王府,望瞻不可扪。谁令寘海隅,混揉珠贝繁。

兰风涤瘴腥,桐韵澄蛮喧。迩来观海居,高寄城西原。

白雉不见来,蜃气日夕昏。将无辱贤者,乘桴慨遗言。

韩公日良觌,代隔道共存。时时出卮言,珍怪无玙璠。

颇闻多幽味,深澹如丘樊。蔚林断湫鞅,疏筱涵静源。

万境不能乱,始知吾性尊。凤文非可求,惠然下蓬轩。

虽钦俯芥收,终愧仰萝援。即欲往从之,川梁棘我辕。

尘谣无足投,望报来琼琨。空荒坐迟晚,劲策幸扶攑。

()

上客坐高堂,听仆歌太行。

六岁从先公,骑马出晋阳。

遥循厚土足,忽上天中央。

但闻风雷声,不见日月光。

狐兔绕马蹄,虎豹嗥树旁。

衡跨数十州,四面殊封疆。

童心多惊栗,壮气已飞扬。

自来江南郡,佳丽称吾乡。

邈哉雄豪观,寤寐不可忘。

人生非太行,耳目空茫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