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

哀筝一弄湘江曲,声声写尽湘波绿。纤指十三弦,细将幽恨传。

当筵秋水慢,玉柱斜飞雁。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创作背景

  晏几道自幼潜心六艺,旁及百家,尤喜乐府,文才出众,深得其父同僚之喜爱。他不受世俗约束,生性高傲,不慕势利,从不利用父势或借助其父门生故吏满天下的有利条件,谋取功名。此词借写一个歌妓弹筝来表现当筵演奏的歌妓心中的幽恨。实则表达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愁绪。

参考资料:

1、杨国孚.韵译历代经典诗词歌赋曲: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11:268

菩萨蛮·哀筝一弄湘江曲鉴赏

  这是一首写歌女弹筝的词,或有所寄托,或纯写眼中所见之人,耳中所闻之曲,不必深究。

  开篇先点出乐曲的格调,首先,用的是筝,而筝声向来苍凉柔婉,适合表现哀怨、哀愁的情绪,而歌女所弹奏的也正是类似湘江故事的哀伤曲调。乐曲本是要靠耳听,而无法目见的,但词人却突然从听觉转向视觉,说“声声写尽湘波绿”。这种修辞手法叫作“通感”,也称“移觉”,即将不同感官所感受到的诸如听觉、视觉、触觉、嗅觉等感触沟通起来。因为文字最方便描写的是视觉,而对于听觉则相对难以描摹,所以用视觉来比拟听觉——澄碧的湘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说,确实易使人产生哀愁的情感.于是便以通感的手法来比喻筝曲。

  上阕后两句点明了通感所表述的含义,并点出弹筝人的身份——女子,在以筝弹奏“幽恨”之曲。

  下阕开篇也是视觉,重点从筝曲转换到弹筝之人,在宴会席间,沉静地弹筝,“秋水”也即澄澈的目光缓缓流转,表明弹筝的女子完全把整个身心都融合到所弹奏的筝曲中去了。而赏其弹奏者眼中所见既有澄澈目光,也有斜行的筝柱,也将筝和人合为一体,仿佛这乐声不是从筝上弹出,而是从弹筝女子心中涌出一般。正因如此,才能在筝声弹奏到最凄婉断肠的那一刻,女子缓缓垂下双眉,表情与乐声浑然一体,吐尽了胸中的哀伤和怨恨。

  全词语辞清美婉丽,情感真挚凄哀,风格含蓄深沉,令人可观可叹。

晏几道

晏几道(1030-1106,一说1038—1110 ,一说1038-1112),男,汉族,字叔原,号小山,著名词人,抚州临川文港沙河(今属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人。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一般讲到北宋词人时,称晏殊为大晏,称晏几道为小晏。《雪浪斋日记》云:“晏叔原工小词,不愧六朝宫掖体。”如《鹧鸪天》中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等词句,备受人们的赞赏。

晏几道朗读
()

猜你喜欢

唐代李白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

波滔天,尧咨嗟。

大禹理百川,儿啼不窥家。

杀湍湮洪水,九州始蚕麻。

其害乃去,茫然风沙。

被发之叟狂而痴,清晨临流欲奚为。

旁人不惜妻止之,公无渡河苦渡之。

虎可搏,河难凭,公果溺死流海湄。

有长鲸白齿若雪山,公乎公乎挂罥于其间。

箜篌所悲竟不还。

()

山中之人气奕奕,爱画云山与水石。远山近山恣一挥,顷刻生绢数十尺。

今代只数高尚书,妙处不减米家笔。后之善画者为谁,青山白云久萧瑟。

忽惊座上烟蔼生,漠漠平林翠如织。丕生梦想不可到,乃在君家雪色壁。

花发穷林破晓红,水合长天荡晴碧。芦边雁影落回汀,沙上渔蓑晒斜日。

白发苍头四老人,棋罢松间坐争席。笋皮笠子大如伞,归去不愁山雨湿。

炉经九转鍊丹成,杖挂百钱酤酒吃。眼看此景不可亲,况复憧憧事尘役。

会须结屋山之阿,更求好田水之曲。野人生理日有馀,耕归牛角悬书帙。

茆檐夜火促寒机,古甸秋风收晚栗。安车若便下邱樊,为报先生不可出。

()

湘山高,湘水深,树淼淼,湘猿吟。日将莫,翠雾丹霞满芳渚。

碧草凄迷南浦春,紫萝摇动东风雨。庞眉野客来何所,袖拂轻飙过孤屿。

埽苔坐读黄老书,展卷之间会此千古之奇趣。九嶷飞翠空中来,路绕苍江独归去。

云漫漫,烟水寒,日惨惨,江雪残。浩荡孤怀渺天末,佩环飞上青云端。

云白山青互吞吐,苍茫隔断来时路。古人已逝等埃尘,招魂不归正愁予。

空留糟粕在人间,地老天荒竟何补。何时挂帆直上海之涯,为看湘中老人读书处。

()

幸非城市住,不舍烟波宅。白鸟丽金沙,苍莓绕黄石。

凉阴木涧青,平远水天碧。梁寒鱼尽落,稻晚蟹犹瘠。

脩纶倚笭箵,败笠盖袯襫。沽酒自易醉,枫根忽终夕。

()

彤华耀芝盖,初旭浮绛缬。紫殿切五云,螭表双嵽嵲。

千门洞阴阴,天光互明灭。英英凤翼拥,肃肃羽旗列。

仙《韶》忽然奏,鸟兽咸应节。皂囊上玉陛,丹书出金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