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潤玉籠绡

踏莎行·润玉笼绡朗读

潤玉籠绡,檀櫻倚扇。繡圈猶帶脂香淺。榴心空疊舞裙紅,艾枝應壓愁鬟亂。

午夢千山,窗陰一箭。香瘢新褪紅絲腕。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菰葉生秋怨。

()

譯文

柔潤如同白玉的肌膚,罩着菲薄透明的紗衣。用羅絹團扇輕輕遮蔽着淺紅的櫻桃小口。脖頸上圍着繡花圈飾,還散發着淡淡的脂粉香氣。大紅的舞裙上,石榴花的花紋重重疊起,艾草枝兒斜插着舞亂的發髻。

午夢迷離。夢中曆盡千山萬水,其實看窗前的月影,隻是片刻轉移。手腕上紅絲線勒出的印痕剛剛褪去。江面上的雨聲淅淅瀝瀝,卻無法望到思念中的你。隻有蕭蕭的晚風吹着菰葉,那境味簡直就像已經到了秋季。

注釋

踏莎(suō)行:調名從唐韓翃詩句“踏莎行草過春溪”而來。雙調,五十八字,十句,上下片各五句三仄韻。起首四個四言句,前人多用對偶。

潤玉:指肌膚。

籠绡:簿紗衣服。

檀櫻:淺紅色的櫻桃小口。檀,淺紅色,唐羅隐《牡丹》詩:“豔多煙重欲開難,紅蕊當心一抹檀。”

繡圈:繡花圈飾。

榴心:形容歌女紅色舞裙上印着重疊的石榴子花紋。

艾枝:端午節用艾葉做成虎形,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見《荊劄歲時記》。

一箭:指刻漏。古代計時工具。

香瘢(bān):指手腕斑痕。

紅絲腕:民俗端午節以五色絲系在腕了以驅鬼祛邪。一名長命縷,一名續命縷,一名辟兵縷。見《風俗通》。

菰(gū):水生植物,也稱茭白,可作菜,子實可食。

參考資料:

1、上彊邨民(編) 蔡義江(解).宋詞三百首全解.上海: 複旦大學出版社 , 2008/11/1 :第294-295頁

2、呂明濤,谷學彜編著. 宋詩三百首 . 北京 :中華書局, 2009.7:第265-26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