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安萬善吹觱篥歌

听安万善吹觱篥歌朗读

南山截竹為觱篥,此樂本自龜茲出。

流傳漢地曲轉奇,涼州胡人為我吹。

傍鄰聞者多歎息,遠客思鄉皆淚垂。

世人解聽不解賞,長飙風中自來往。

枯桑老柏寒飕飗,九雛鳴鳳亂啾啾。

龍吟虎嘯一時發,萬籁百泉相與秋。

忽然更作漁陽摻,黃雲蕭條白日暗。

變調如聞楊柳春,上林繁花照眼新。

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曲。

()

譯文

從南山截段竹筒做成觱篥,這種樂器本來是出自龜茲。

流傳到漢地曲調變得新奇,涼州胡人安萬善為我奏吹。

座旁的聽者個個感慨歎息,思鄉的遊客人人悲傷落淚。

世人隻曉聽曲不懂得欣賞,樂人就像獨行于暴風之中。

又像風吹枯桑老柏沙沙響,還像九隻雛鳳鳴叫啾啾啼。

好似龍吟虎嘯同時都爆發,又如萬籁齊響秋天百泉彙。

忽然變作漁陽摻低沉悲壯,頓使白日轉昏暗烏雲翻飛。

再變如同楊柳枝熱鬧歡快,仿佛看到上林苑繁花似錦。

除夕夜高堂上明燭放光芒,喝杯美酒再欣賞一曲觱篥。

注釋

觱篥(bìlì):亦作:“筚篥”、“悲篥”,又名“笳管”。簧管古樂器,似唢呐,以竹為主,上開八孔(前七後一),管口插有蘆制的哨子。漢代由西域傳入,今已失傳。

龜茲(qīucí):古西域城國名,在今新疆庫車、沙雅一帶。

曲轉奇:曲調變得更加新奇、精妙。

涼州:在今甘肅一帶。

傍:靠近、臨近,意同“鄰”。

遠客:漂泊在外的旅人。

解:助動詞,能、會。蘇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苦雨終風也解晴。”

飙:暴風,這裡用如形容詞。自:用在謂語前,表示事實本來如此,或雖有外因,本身依然如故。可譯為“本來,自然”。《史記》:“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飕飗:拟聲詞,風聲。

九雛鳴鳳:典出古樂府“鳳凰鳴啾啾,一母将九雛”,形容琴聲細雜清越。

萬籁:自然界的各種天然音響。百泉:百道流泉之聲音。相與:共同、一起。陶淵明《移居二首》:“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

漁陽摻:漁陽一帶的民間鼓曲名,這裡借代悲壯、凄涼的之聲。

黃雲:日暮之雲。李白《烏夜啼》:“黃雲城邊烏欲栖,歸飛啞啞枝上啼。”蕭條:寂寥、冷落。

楊柳:指古曲名《折楊柳》,曲調輕快熱鬧。

上林:即上林苑,古宮苑名,有兩處:一為秦都鹹陽時置,故址在今陝西西安市西;一為東漢時置,故址在今河南洛陽市東。新:清新。

歲夜:除夕。

聲:動詞,聽。譚嗣同《仁學》:“目不得而色,耳不得而聲,口鼻不得而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