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朗读

大曆二年十月十九日,夔府别駕元持宅,見臨颍李十二娘舞劍器,壯其蔚跂,問其所師,曰:“餘公孫大娘弟子也。”開元五載,餘尚童稚,記于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浏漓頓挫,獨出冠時,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内人洎外供奉,曉是舞者,聖文神武皇帝初,公孫一人而已。玉貌錦衣,況餘白首,今茲弟子,亦非盛顔。既辨其由來,知波瀾莫二,撫事慷慨,聊為《劍器行》。昔者吳人張旭,善草書帖,數常于邺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

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骖龍翔。

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

臨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餘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傾動昏王室。

梨園弟子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蕭瑟。

玳筵急管曲複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

譯文

唐大曆二年十月十九日,我在夔府别駕元持家裡,觀看臨颍李十二娘跳劍器舞,覺得舞姿矯健多變非常壯觀, 就問她是向誰學習的?她說:“我是公孫大娘的學生”。玄宗開元三年,我還年幼,記得在郾城看過公孫大娘跳《劍器》和《渾脫》舞,流暢飄逸而且節奏明朗,超群出衆,當代第一,從皇宮内的宜春、梨園弟子 到宮外供奉的舞女中,懂得此舞的,在唐玄宗初年,隻有公孫大娘一人而已。當年她服飾華美,容貌漂亮,如今我已是白首老翁,眼前她的弟子李十二娘,也已經不是年輕女子了。既然知道了她舞技的淵源,看來她們師徒的舞技一脈相承,撫今追昔,心中無限感慨,姑且寫了《劍器行》這首詩。 聽說過去吳州人張旭,他擅長書寫草書字帖,在邺縣經常觀看公孫大娘跳一種《西河劍器》舞,從此草書書法大有長進,豪放激揚,放蕩不羁,由此可知公孫大娘舞技之高超了。

從前有個漂亮女人,名叫公孫大娘,每當她跳起劍舞來,就要轟動四方。

觀看人群多如山,心驚魄動臉變色,天地也被她的舞姿感染,起伏震蕩。

劍光璀燦奪目,有如後羿射落九日, 舞姿矯健敏捷,恰似天神駕龍飛翔,

起舞時劍勢如雷霆萬鈞,令人屏息,收舞時平靜,好象江海凝聚的波光。

鮮紅的嘴唇綽約的舞姿,都已逝去,到了晚年,有弟子把藝術繼承發揚。

臨颍美人李十二娘,在白帝城表演,她和此曲起舞,精妙無比神采飛揚。

她和我談論好久,關于劍舞的來由,我憶昔撫今,更增添無限惋惜哀傷。

當年玄宗皇上的侍女,約有八千人,劍器舞姿數第一的,隻有公孫大娘。

五十年的光陰,真好比翻一下手掌,連年戰亂烽煙彌漫,朝政昏暗無常。

那些梨園子弟,一個個地煙消雲散,隻留李氏的舞姿,掩映冬日的寒光。

金粟山玄宗墓前的樹木,已經合抱,瞿塘峽白帝城一帶,秋草蕭瑟荒涼。

玳弦琴瑟急促的樂曲,又一曲終了,明月初出樂極生悲,我心中惶惶。

我這老夫,真不知哪是要去的地方, 荒山裡邁步艱難,越走就越覺凄傷。

注釋

①公孫大娘:唐玄宗時的舞蹈家。

②弟子:指李十二娘。

③劍器:指唐代流行的武舞,舞者為戎裝女子。

④大曆二年:公元七六七年。

⑤開元三載:公元七一七年。

⑥劍器渾脫:《渾脫》是唐代流行的一種武舞,把《劍器》和《渾脫》綜合起來,成為一種新的舞蹈。

參考資料:

1、韓結根選注,唐宋詩詞賞析 杜甫詩賞析,海南出版社,1997年09月第1版,第152頁

2、倪其心 吳鷗,杜甫詩選譯,巴蜀書社,1990年06月第1版,第19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