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丹陽浮玉亭席上作

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朗读

綠樹暗長亭,幾把離尊。陽關常恨不堪聞。何況今朝秋色裡,身是行人。

清淚浥羅巾,各自消魂。一江離恨恰平分。安得千尋橫鐵鎖,截斷煙津?

()

譯文

長亭旁的綠樹已變得蒼黃,送别的筵席上幾次舉杯話别.常常害怕離别而不忍聽那《陽關曲》,更何況如今秋色蕭索身是遠行人。

清淚沾濕了羅巾,人人都黯然傷神,一腔離恨就像不盡的江水一樣深。哪裡去找千尺的橫江鐵鎖,在這煙水迷蒙的渡口截斷江流。

注釋

丹陽:地名,在鎮江之南,舊屬鎮江府。

浮玉亭:元陶宗儀《說郛》卷九七引釋惠凱《金山志》雲:“客問:何為浮玉?答雲:此出《仙經》。上仙居浮玉山,朝上帝,則山自浮去,因金、焦俱在水上,故名。”“此山(金山)大江環繞,每風濤四起,勢欲飛動,故南朝謂之浮玉山。”宋刻“浮玉”二字,今猶存焦山西側。宋王象之《輿地紀勝》卷七《鎮江府·景物上》:“金山,在江中.去城七裡,舊名浮玉。”“浮玉亭,需亭北。”“需亭,在府治西五裡。”

長亭:古時于道旁每隔十裡設長亭,故亦稱“十裡長亭”,以供行旅停息。近城者常為送别之處。

陽關:唐王維《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八十《近代曲辭》:“《渭城》一日《陽關》,王維之所作也。本健人使安西》詩,後遂被于歌……《渭城》、 《陽關》之名,蓋因辭雲。”

千尋橫鐵鎖:《晉書》卷四二《王浚傳》:“太康元年正月,浚發自成都,率巴東監軍、廣武将軍唐彬,攻吳丹楊,克之,擒其丹楊監盛紀。吳人于江險碛要害之處,并以鐵鎖橫截之,又作鐵錐,長丈馀,暗置江中,以逆距船。”王浚滅蜀後,繼而起兵伐吳。吳人憑借長江天險,于水中橫置鐵鎖、鐵錐,抗拒北軍,然晉師除錐熔鎖,終無阻礙,順流鼓棹,直搗三山。孫皓備亡國之禮,素車白馬,肉袒面縛,銜璧牽羊,率百官投降晉師,東吳遂亡。

參考資料:

1、江天主編,中國才子文化集成 第2卷 唐詩、宋詞,新世界出版社,1998.09,第684頁

2、王筱雲 鄧紹基等選注,中國古典文學精華 宋詞三百首,大連出版社,1999年03月第1版,第24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