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朝瑛

朱朝瑛(1605-1670),明末清初海宁(今浙江海宁县)人。字美之,号康流,晚号罍庵。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知旌德县。师事黄道周,道周称其沉静渊郁。明亡后,隐居林泉,广学六艺,钻研各家学说。著有《罍庵杂述》、《读易略记》、《读尚书略记》、 《读诗略记》、 《读周礼略记》、《读仪礼略记》、

()

朱朝瑛(1605-1670),明末清初海宁(今浙江海宁县)人。字美之,号康流,晚号罍庵。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知旌德县。师事黄道周,道周称其沉静渊郁。明亡后,隐居林泉,广学六艺,钻研各家学说。著有《罍庵杂述》、《读易略记》、《读尚书略记》、 《读诗略记》、 《读周礼略记》、《读仪礼略记》、《读礼记略记》、《读春秋略记》等。《国朝耆献类征》有传。朱鹤龄(1606—1683) 清代学者。字长孺,一作长儒,自号愚庵。明诸生,入清不仕。一生致力于诸经注疏,与顾炎武、陈启源友善。著述有《诗经通义》、《尚书埤传》、《禹贡长笺》、《读左日钞》、《春秋集说》、《周易广义略》、《愚庵小集》,均传于世。《清史稿》有传。

读春秋略记 朱朝瑛

十二卷。明朱朝瑛撰。此为朱氏《五经略记》之一。此书辑录上自啖助、赵匡,下及季本、郝敬诸家旧说,补以己意。朱氏之说出其师黄道周,其最大之特色在于不囿旧说,不拘俗见,多发己意。其所辑录之诸家,大多皆是标新立异,不肯旁三传以说经者。其卷首《总论》云:《春秋》大义,一言以蔽之曰:尊王。又云:读《春秋》者须观圣人之特笔,观其特笔而全书之旨可会而通也。于稷之会特书‘成宋乱’,恶贿赂之始行也;于澶渊之会特书‘宋灾故’,惜义理之终不明也。……书‘成宋乱’见正身之要焉,书‘宋灾故’见辨义之精焉,……凡圣人所为格致诚正、修齐冶平之道无不着于此矣。此为其书之宗旨。朱氏认为,《春秋》一书原是经史相辅而行,史以陈其事,经以着其义,一笔一削,了然可见,但自鲁史亡而《左传》作,《春秋》之义遂多不可解。由于《左传》作于战国,其书多采他史以附之,故有与经文谬戾而不合其大旨者,而《公羊》、《穀》之略更不待言。因此,如果不因经以考传,而欲据传以明经,则会名实抵牾,是非舛错,而《春秋》之义则愈辨愈晦。可见朱氏仍深受啖、赵一派之影响。《四库》系据抄本收录。

()

读诗略记 朱朝瑛

六卷。明朱朝瑛撰。朝瑛字美之,号康流。海宁(今属浙江省)人。明崇祯进士,知旌德县。尝从黄道周游。道周称其沈静渊郁。所目经史,洞见一方。入清,隐居不仕。益博稽六艺,折衷诸家之说,康熙中卒。有《五经略记》、《金陵游草》等书。朝瑛论诗,以小序首句为主。其说谓亡诗六篇,仅存首句。则首句作于未亡之前,其下作于既亡之后,所释甚明。所见与程大昌同,而所辨较大昌尤明白。然其训释,不甚与朱子立异。自郑卫淫奔不从《集传》外,其他说有乖迕者,多斟酌以折其中。如论《楚茨》为刺幽王之诗,则据荀子,以为恰在鼓钟之后,或幽王尚好古乐,故贤士大夫,称述旧德,拟雅、南而奏之,以感导王志。论《抑》为刺厉王之诗,则据诗文其在于今一语,以为当为卫武公少时所作。大抵皆参稽融贯,务取持平。其颇信《竹书纪年》,屡引为证,时有乖于说经之体。然综其大旨,合者居多。有《四库全书》本、《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