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顗

智顗[yǐ](公元538年农历2月16日-公元597年农历8月3日),南朝末年至隋代初年僧人。天台宗实际创始人,世称“天台大师”。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晋时避乱,来到荆州华容。父母去世后,18岁往湘州果愿寺出家。20岁受具足戒。初从慧旷学律,后到衡州南境大贤山诵《法华经》

()

智顗[yǐ](公元538年农历2月16日-公元597年农历8月3日),南朝末年至隋代初年僧人。天台宗实际创始人,世称“天台大师”。俗姓陈,字德安,祖籍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晋时避乱,来到荆州华容。父母去世后,18岁往湘州果愿寺出家。20岁受具足戒。初从慧旷学律,后到衡州南境大贤山诵《法华经》等。23岁北上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大苏山,跟随慧思参学,30岁学成,奉师命入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弘法8年,名震一时,所著《小止观》即于此时问世。陈宣帝太建七年(575),入天台山建草庵,宣帝敕割始丰县部分赋税,以供寺用。十年后,应陈后主之请回金陵讲经,始讲《法华经》,记录下来的为《法华文句》。陈亡后,游化荆、湘二州,曾到南岳访慧思遗迹,又慕慧远的高风而游庐山。随文帝开皇九年(589)在长沙麓山寺讲《法华经》一次。十一年(591)应晋王杨广之请,到扬州为其授菩萨戒。杨广授“智者”之号,故又称“智者大师”。十二年(592)返荆州故里建一音寺(即今湖北省当阳县玉泉寺),在此讲《法华玄义》、《摩诃止观》。上述两书连同《法华文句》称“天台三大部”。后到岳州(今湖南省岳阳市)应刺史王宣武请,为其授大乘戒法。率弟子灌顶赴南岳扫慧思塔,又往庐山。十五年(575)晋王杨广遣使迎其到扬州禅众寺,最后,直返天台。于隋开皇十七年(597)卒。生平著作有43部158卷。传业弟子32人,其中著名的有灌顶、智越、智璪等。卒后,杨广派人按其遗图在天台山下造寺,并于登帝位后赐“国清寺”之额。

禅门章 智顗

一卷。隋代释智顗撰。《禅门章》一书,是为诠解释禅门波罗密次第法门而作。释禅波罗密篇是智顗大师于建业瓦官寺说讲,大庄严寺释法慎记录整理成书,有三十卷。后来章安、灌顶治定为十卷,并在题记中言称:今略出前卷要用,流通此本。在其标目中,有释第二卷,释第三卷,皆为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并总汇众生根性间纯,知见偏杂而论禅门章法。可惜的是,该章只诠解至释禅波罗密卷三,分别前方便中验善根性而止,此后无文,显然是佚失了。唐贞观年间有日本僧人最澄录传于日本,至唐会昌法难后,中土遂佚。元明以后,《禅本章》经千年久佚,才由日本万里归来。现仅存一卷。此书由于久佚失传,鲜为人知,故在教界影响不大,在社会上知其者就更是甚微。现见载于续藏经本。

()

禅门要略 智顗

一卷。隋代释智顗撰。《禅门要略》是智顗大师就摩诃止观所作八本经疏之一,即:一、摩诃止观,二、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三、六妙门,四、四念处,五、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六、禅门章,七、禅门口诀,八、禅门要略。《禅门要略》是集禅门精要简出而成,是为方便初习禅者需要之目的。故它十分简要,全书仅有二千三百余字。在明方便中,列有二十五方便,与摩诃止观释禅波罗密小止观相同,但具五缘之中,把衣食具足列为第一,持戒清净列为第二。行五法中,以圆教义加以解释,是为精妙之处。在明止观中,说明通塞及邪正,即释禅波罗密及摩诃止观中的十种发生。说明三止及中道正观,大意与小止观相同,只是文句略有详有略。在说明礼佛中,主张修一心三观及问答一心三观功用,解除习学者困惑。此《禅门要略》虽然文少而义备,可称得上是习止观者的经中之经。可借此书宋代佚失,但见载日本传教大师最登和智证大师所记,及宋代教界学人所载目录,后得助于续藏经本收载,使其得于存世。今见版本有续藏经本。

()

三观义 智顗

二卷。隋代释智顗撰。《三观义》一书,是智顗析广本维摩玄义而成,共有二万余言。此书先分别培智,称之为四种十二因缘所生之法。次正解释中,开为七重,即:辨三观名,辨三观相,对智眼,会乘意、明摄法、释成净名义,用三观解释摩维经义。此书的优点是,以观为经,以教为纬,纵贯始终、行慧大旨。尽管篇幅较短,但切中经义,故后人评价较高,认为此书在佛教书林中虽为沧海一滴但它却有助升涅槃甘露法门之作用。现见载版本有北京刻经处刻本。

()

观心诵经法记 智顗

全一卷。又称观心诵经记。隋代智顗说,唐代湛然述。收于卍续藏第九十九册。本书乃宣说诵经须身、口、意三业清净,配合空、假、中三观而运慈、悲二法,以趋入第一义空为旨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