鬻熊

鬻熊[yù xióng],一作粥熊。亦称鬻熊子、鬻子。商末周初楚的祖先。芈姓,名熊,吴回第六子季连之后裔。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1世纪。早期道家人物,主张“去名者无忧”。年九十见周文王,“自文王以下尝问焉”。及武王、成王,亦皆师事之。后成王封其玄孙熊绎于楚,居丹阳,为子男之国。《汉书·艺

()

鬻熊[yù xióng],一作粥熊。亦称鬻熊子、鬻子。商末周初楚的祖先。芈姓,名熊,吴回第六子季连之后裔。大约生活于公元前11世纪。早期道家人物,主张“去名者无忧”。年九十见周文王,“自文王以下尝问焉”。及武王、成王,亦皆师事之。后成王封其玄孙熊绎于楚,居丹阳,为子男之国。《汉书·艺文志·诸子略》“道家”有《鬻子》二十二篇,系后人裒其遗言而成。“小说家”有《鬻子说》十九篇,班固原注云:“后世所加。”大约死于文王囚羑里前。因功被封“楚祖”,后世楚君皆以其名为氏。一说为“文、武先师”。另说历事文、武、成三王。

鬻子 鬻熊

后人所辑楚开国人物鬻熊与周王对答的言谈记录。《汉书·艺文志》列入道家,原注云:名熊,为周师,自文王以下问焉。今本《鬻子》为唐逄行珪所献,内附《补鬻子》7则,出自汉贾谊《新书·修政语下》,记载了鬻熊与周统治者坐策国事时的一些政治、哲学观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鬻子》有二十二篇,到南朝庾仲容和唐朝马总《意林》所著录的仅存六篇。现存今本《鬻子》为十四篇,是唐代逢行珪所注,内容篇或错乱,文多遗阙。每篇只有短短一章,寥寥数语,缺漏不全。每篇所标篇名,多生涩费解,所标篇次,也大都前后紊乱,因此引起了后世学者的怀疑。明朝学者宋濂在《四部正讹》一书中指出:今本《鬻子》,其文质,其义宏,实为古书无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