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源

王源(1648年―1710年),清思想家。颜李学派重要代表之一。字崑绳,一字或菴。直隶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生于清顺治五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康熙三十二年(1693)举人。不应礼部试。少时从梁以樟游,以樟谈宋儒学,源闻之不以为然,唯喜习知前代典要及关塞险隘攻守方略。参加徐乾学洞庭山书局

()

王源(1648年―1710年),清思想家。颜李学派重要代表之一。字崑绳,一字或菴。直隶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生于清顺治五年,卒于清康熙四十九年。康熙三十二年(1693)举人。不应礼部试。少时从梁以樟游,以樟谈宋儒学,源闻之不以为然,唯喜习知前代典要及关塞险隘攻守方略。参加徐乾学洞庭山书局,与刘献廷交善。献廷殁,未几遇李塨,后去博野拜颜元为师。


王源为学,倡导经世致用,主张实事实功,反对虚浮之风。他说:“源生平无他长,唯一实可以自许,不敢以一字之虚欺世,而世之欲售其欺以相诳者,亦窃笑而薄其为人”。(《与程偕柳书》)“凡爲虚言以欺天下而盗名者,悉焚其书而置之法”。(《与李中孚先生书》)主张变法,指出秦以来的封建体制,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非尽毁其故而别爲构,不可以爲居;非尽弃其旧而别爲规,不可以爲治”。(《平书·序》)提出改革官制,设立四府、六部、三院、二卫、四司的中央机构。重视保护农、商,主张实行惟农有田和畺田制度,推行印票纳税的方案,取消榷关杂税。教育上,主张恢复古代的乡举里选,废除八股科举制。


从经世致用之学出发,王源对宋明理学进行了批判。他说:“晋之清谈,宋之理学,爲奸雄窃笑久矣。盖宋儒之学能使小人肆行其凶而无所忌,束缚沮抑天下之英雄不能奋然以有爲”。(《与李中孚先生书》)侈谈理学者“不但不足爲君子,并不足爲小人”(《与方灵皋书》)。故其置“程朱、陆王之学不讲,独从事于经济文章,期有用于世”(《与毛河右先生书》)。对王守仁的心学也作了批判,不主张以王学爲宗,“以其杂于禅也”(《与方灵皋书》),即王学与佛教纠缠在一起。又痛斥佛教,认爲佛教所说的明心见性,其实质就是灭心灭性。“举所谓心与性者而灭之,而后谓之明,而后谓之见。夫必灭之而后谓之明、谓之见,则彼之心明性见,而天地之生机熄矣,人心之恻隐亡矣,可以立视其父子兄弟之死而不动矣。天主生而彼主灭,人欲生而彼欲灭,是与豺狼之以杀人成性、盗贼之以杀人成能者,何以异哉!”(同上)进一步批判佛教的禁欲主义,指出“饮食男女,生人之大欲存焉”,“王道所以本人情,万世可行也”(《佛法论上》)。其学发展了顔李学派的思想。著作有《居业堂文集》。另 《易传》、《兵论》、《平书》均佚,其《平书》的内容可见于李塨之《平书订》。

平书 王源

清王源著。十卷。王源于五十六岁执贽颜门,遂绝空虚文字之习,以倡明颜学为己任。他怀抱使民生遂,人才出,官方理,国日富,兵日强,礼教行而异端息之愿望,参酌古今,变而通之,撰成平天下之书(《颜氏学记》卷八),即《平书》。本书内容分十个方面:一曰分民,二曰分土,三曰建官,四曰取士,五曰制田,六曰武备,七曰财用,八曰河淮,九曰刑罚,十曰礼乐。书成后与李塨商订,塨撰成《平书订》。《平书》基本思想是主张封建制与郡县制并建,惟耕者有田,废科举,兴学校,举贤才,公用人之权於天下等。但未刊行,全文存于《平书订》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