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莱子

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年一约公元前479年),生卒年待考。春秋晚期思想家,道家人物。荆州人。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鲁哀公六年(前489),孔子应楚昭王之邀来楚国,会见老莱子,请教如何辅助国君。老莱子要孔子改变那种经营四海、以贤能自负的态度,表露出戒除骄矜、淡泊名利、忘却善

()

老莱子(约公元前599年一约公元前479年),生卒年待考。春秋晚期思想家,道家人物。荆州人。著书立说,传授门徒,宣扬道家思想。鲁哀公六年(前489),孔子应楚昭王之邀来楚国,会见老莱子,请教如何辅助国君。老莱子要孔子改变那种经营四海、以贤能自负的态度,表露出戒除骄矜、淡泊名利、忘却善恶、顺乎自然、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其言论在战国时期多为各国策士征引。老莱子不愿“受人官禄,为人所制”,长期隐居山林。楚惠王十年(前479),发生“白公胜之乱”,继而陈国南侵。为避世乱,他携妻子逃至纪南城北百余里的蒙山之阳,“葭墙蓬室,木床著席,衣缊食薮,垦山播种”。楚惠王曾亲自驾车前往蒙山迎接老莱子出任官职,辅助国政,老莱子婉言谢绝。为避免楚惠王再来聘求,他舍弃茅屋,渡过长江,至荆州南部地区栖身,过着“鸟兽之解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的生活。楚惠王末年卒。遗著有《老莱子》16篇(一说15篇)。


【典故】 晋皇甫谧《高士传》卷上:“老莱子者,楚人也。当时世乱,逃世耕于蒙山之阳,莞葭为墙,蓬蒿为室,枝木为床,蓍艾为席,饮水食菽,垦山播种。人或言于楚王,王于是驾至莱子之门,莱子方织畚,王曰:‘守国之政,孤愿烦先生。’老莱子曰:‘诺。’王去,其妻樵还,曰:‘子许之乎?’老莱曰:‘然。’妻曰:‘妾闻之,可食以酒肉者,可随而鞭棰;可拟以官禄者,可随而鈇钺。妾不能为人所制者。’妻投其畚而去。老莱子亦随其妻至于江南而止,曰:‘鸟兽之毛可绩而衣,其遗粒足食也。’仲尼尝闻其论而蹙然改容焉。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今佚。人莫知其所终也。”相传老莱子行年七十,父母犹存,常身着五色彩衣。尝取浆上堂,跌仆,因卧地为小儿啼,或弄乌鸟于亲侧。后以老莱子斑衣彩戏作孝养父母至老不衰的典故。

老莱子 老莱子

一卷。传说春秋时老莱子撰。清马国翰辑。老莱子,楚隐士,生平与事迹均不详。据《史记·老子列传》记载: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司马迁怀疑老莱子可能是老子,但又不能肯定,所以用或曰及或曰非也以存一说。司马迁在《史记·仲尼弟子列传》中说:孔子所严事:于周则老子;于卫,蘧伯玉;于齐,晏平仲,于楚,老莱子;……孔子皆后之,不并世。这里又言老莱子与老子并非一人,可知司马迁所据是属传说,并不明确肯定。所以《大戴礼》、《别录》、《列女传》、《高士传》、《孝子传》等书,都讲述老莱子行事而不谈其本源。《战国策》说老莱子教过孔子,其说似乎可信。而《孔丛子》称其与子思语,传说有所不同。《孔丛子》本为伪作,也不足信。《汉书·艺文志》于道家类著录《老莱子》十六篇,比《史记》所述多一篇。隋唐志都不著录此书,说明其书亡佚已久。马国翰从《庄子》、《尸子》、《孔丛子》、《高士传》等书中录取四节,又附考一篇而成此书。书中记述老莱子贫而能乐,修道以养寿等事,与《史记》称老莱子著书言道家之用相合。后世学者对此书并不以为重,但对老莱子其人却多有评说。有人据《孔丛子》认为老莱子是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