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则诚

高则诚(1305年—明初),元末明初戏剧家。名明,号菜根道人。瑞安(今属浙江)人。祖父高天锡、伯父高彦、弟弟高旸都是诗人,他也能诗工书,曾从元代理学家黄溍学习,受其影响深。元至正五年(1345)进士。任处州录事、杭州行省丞相掾、福建行省都事、庆元路推官等职。为人性格耿直,做过维护人民利

()

高则诚(1305年—明初),元末明初戏剧家。名明,号菜根道人。瑞安(今属浙江)人。祖父高天锡、伯父高彦、弟弟高旸都是诗人,他也能诗工书,曾从元代理学家黄溍学习,受其影响深。元至正五年(1345)进士。任处州录事、杭州行省丞相掾、福建行省都事、庆元路推官等职。为人性格耿直,做过维护人民利益和反对豪强的事。有政声,去任,民为立碑。识破官场黑暗和统治者腐朽后,断绝仕途功名念头。方国珍降元,欲留幕下,不从。明初朱元璋建都南京时,也曾召之为官修《元史》,皆借辞不就。晚年隐居宁波栎社沈家楼,以词曲自娱。专心著述。剧作有《琵琶记》。取蔡伯喈、赵五娘故事而写成。反映封建社会家族制度下妇女的悲惨命运。揭露统治者与人民贫富悬殊、苦乐不均的现象。刻画一个勤劳、善良、诚朴的妇女形象,描写人物心理细腻、深刻。语言质朴本色,不论曲和白,都接近口语,又富文采。对南戏的振兴起了很大促进作用。明太祖赞其《琵琶记》曰:“五经四书在民间如五谷不可缺,此记如珍羞百味,富贵家其可无耶?”闻其名召之,高则诚以疾辞不就,卒于海宁。年70余。他长才硕学,为时名流,他认为戏剧创作要有益于社会风尚和传统美德,反对神仙幽怪、佳人才子等娱情遣兴之作。著有《柔克斋集》二十卷,(已散佚)现存50篇。散曲作品为南曲,今存小令〔商调·金络索挂梧桐〕二首,见《吴歈萃雅》,又有套数〔商调·二郎神〕见《吴歈萃雅》、《南宫词纪》。


他的家乡温州为南戏的发源地,他用南戏的形式写成了《闵子骞单衣记》和《琵琶记》,现仅存《琵琶记》。《琵琶记》是他的传世代表作。它奠定了南戏的艺术地位,获得“曲祖”(魏良辅《曲律》)、“南曲之宗”(黄图秘《看山阁集闲笔》)的称赞,对后世的戏曲创作发生了很大影响。


他亦善书法工诗文,现存《柔克斋诗辑》,仅有诗49首,词一首,被后人冒广生收入《永嘉诗人词堂从刻》。另有散文《考义井记》、《乌室传》等多篇,分别散入《南村辍耕录》等书籍中,其生平事迹见《明史》卷二八五。

琵琶记 高则诚

全称《忠孝蔡伯喈琵琶记》,又题《蔡中郎忠孝传》。戏曲。元末明初高明撰。三卷,四十二出。明字则诚,自号菜根道人,瑞安(今属浙江)人。生卒年未详。元至正进士,历任处州录事、四明都事、福建行省都事等职。后避居鄞县栎社镇沈氏楼,以词曲自娱。此剧系据宋元旧篇改编而成。写蔡伯喈进京应试,得中状元,丞相府招其为婿。蔡力辞不从,被迫与牛丞相女成婚。其妻赵五娘在家侍奉翁姑,自食糟糠。后因饥荒,二老亡故,五娘求乞进京寻夫。因得牛小姐相助,始得团聚。最后蔡携二妻回乡祭扫父母坟墓,以全忠全孝作结。剧中赵五娘形象颇为动人。京剧《赵五娘》本此。早期南戏《赵贞女蔡二郎》中,蔡伯喈弃亲背妇,为暴雷击死,高明反其意而求大团圆,变谴责为同情。此剧在明初影响甚大,人谓传奇之有《琵琶记》犹杂剧之有《西厢记》。有元刻巾箱本,明容与堂刻李卓吾评本,毛氏汲古阁《六十种曲》本等数十种版本。又有一八四一年法文译本,日本亦有多种传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收入明刻本及陆贻典抄本二种。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一九六○年出版钱南扬校注本,末附《高明小传》。

()